好文章是需要一读再读的
好文章是需要一读再读的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和精读这两个方面必不可少。泛读胜在阅读量上,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无心插柳柳成荫”,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精读贵在思维,深耕文本,学会分析、评价、综合和鉴赏,这样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极为重要。精读的本质是对文本一次又一次研读,从而抵达文本深处。
经典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卡尔维诺(Calvino)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是这样定义“经典”的:经典就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欢它们的人来说,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的人来说,它们仍然是一种幸福的经验。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是对人生和世界一种反思和探索的经历,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签和精神原色。
经典读一遍是不够的,一部经典作品就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幽深、广袤、神秘。原始森林藤蔓缠绕的参天大树直直向高空挺去,高低不同的树冠编织的枝云遮天蔽日,冷不防蹿出来种种珍稀动物,表面平静却深藏凶机的沼泽地……哪个人敢说,去了一次原始森林,就了解了全部?一部经典也是如此,枝枝节节的人际关系,幽深复杂的人性特点,超越时空的人类价值,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在不同的时空中,人们总可以从中觅到新的感受和体会。所以,卡尔维诺还说:经典作品就是那些我们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书。
有时经典还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图腾。当一个读者邂逅一部心仪的经典,通常会对其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思想上的迷恋。当他无助、困惑、迷茫的时候,他会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他奉为圭臬的经典,从中找到支柱和依靠。某种意义上,这部经典是这个读者的精神原乡。
经典不仅本身蕴藏着一般作品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读者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将他独特的感知和经验与文本联系起来,还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和认识视角,进而产生绵延不绝的情感体验和愈加丰富的思想认识。张汝伦说过:“对于一个真正有思想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
朱光潜曾说过,关于读书,“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
文本精读:冷读、暖读和热读
经典是需要一读再读的,课堂上的精读也同样如此。学生仅读一遍,通常是感受不到文本精髓的。尤其是语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核心素养的提升任务,仅靠阅读一遍就达成这么多目标是很不现实的。阅读认知规律也告诉我们,阅读者常常是从文字解码开始阅读文本的,而不是一拿到文本就立马能深度阅读。
如今在美国,文本精读(closing reading)可谓是英语课堂无可替代的主流阅读教学方法。原因一则是由于美国课堂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二则应归功于美国《州共同核心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版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提出了“提高文本复杂性”的要求,通俗一点讲,学生要多读经典,读那些思想深邃、句意复杂的文章。文本复杂性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