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驼铃》背后的海棠血泪

2023-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仓央容若

想必大家都听过《梦驼铃》这首歌,大有“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意境。说起这首歌,在其背后,竟藏着一段屈辱的家国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台湾著名词作人小轩到内蒙古边防驻地釆风,在慰问边防官兵时,从老兵口中了解到了那段海棠血泪的辛酸史。伴随着天边的归雁,傍晚的残霞,在夕阳之下,怀着沉重的心情攀上高峰,远望外蒙的万里黄沙,远处阵阵驼铃声浸入心坎,身为华夏儿女的小轩,深感痛心而写出了《梦驼铃》,好似在讲述一个故事:

清朝的中国版图形状酷似一片海棠叶,因此也称作秋海棠地图。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割地赔款的屈辱道路。鸦片战争让我泱泱中华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1912年,外蒙古沦为俄国殖民地。1919年11月,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库伦,并收复外蒙古。1924年,乔巴山推动外蒙独立,并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外蒙古,后在苏联与第三国际支持与行动下,蒙古人民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后称乌兰巴托)。

1945年2月,斯大林出于本国利益,向抗积贫积弱的中国提出,若要苏联对日宣战,我国必须同意外蒙古独立。经过艰难谈判,民国政府最终妥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诺将根据外蒙古人民的投票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后来,在苏联的操纵下,外蒙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独立,中华民国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自此,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硬生生地从祖国怀抱中分离出去,就这样中国形似秋海棠叶的版图变成了雄鸡版图。大片国土沦丧,驼铃悠扬的秦关从此变成了遥远的故乡,在祖国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斑斑血痕。

结合这段历史,《梦驼铃》这首充满古典韵味的歌曲中,“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一句中“海棠”一词源于当初中国形似“秋海棠叶”的版图,即是对旧中国积弱积贫的历史的慨叹和无奈,也是对海棠叶“凋零”(国土沦丧),同胞分离的描写。“秦关”一词源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第一首诗的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关”特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例嘉峪关、山海关等。歌词中的“秦关”意指边疆(另说为秦地边塞或关中地区),此处引申为国家。整首歌词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歌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很强的历史沧桑感。

今天,看到这些让人滴血的歌词,听着这些让人心痛的曲子,感受着张明敏先生深情的演唱,其嗓音雄浑醇厚,感情深沉细腻,似乎就有一股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以及历经岁月沧桑的思念。总有种涕然泪下的感觉,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是否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感受到了流落他乡的酸楚?是否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想起了失去家园的哀伤?是否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品味到了别离亲朋的痛苦?

如今的中国,正以伟岸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史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磨灭。经历过苦难的民族,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传承家国情怀,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砥砺奋进,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仓央容若,原名许志刚,甘肃古浪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文学院会员。著有诗集《西北孤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