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收集管理知识、干货、文章(下)印象笔记版(内附超干福利)
经过前面的断舍离之后,我们的思维地图就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简洁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这些精心梳理之后的知识食材买回家做成知识的盛宴。
但是这些不同的信息食材来源于不同的超市,我们从超市采购回来会把食材统一放到厨房里,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没有人会把超市买来的青菜放在厨房,鸡蛋放在阳台,牛肉放在客厅对吧?我们要把买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对的地方。但是我们对自己大脑的食材是如何处理的呢?微信里收藏了非常多的公众号、干货,知乎里,收藏了好多精彩的回答,网页里,收藏了非常多精彩文章,其实这就像是把我们的食材买回家后,到处乱放。一但有一天要用到这些信息去写文章,写报告的时候,就像做饭的时候要跑到阳台上去找鸡蛋,跑到客厅里去拿牛肉,这样效率会高吗,还会有做菜的心情吗?所以,做完信息的断舍离之后,要把这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精神的食材,用一个工具有效地收集管理起来。
那么这个工具是什么呢?我个人使用多年的知识管理工具就是印象笔记,所以今天就用印象笔记来作为例子,我用印象笔记来管理这些精神的食材,获得的干货,其实这些知识管理工具都是有底层原理的,而且都是是类似的,如果你已经用了一些其他的知识管理工具,也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你把这个原理迁移到你喜欢的工具上就好了。
我把我所有的信息,以及我对这些信息消化吸收所形成的知识,用我喜欢的工具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印象笔记当中存放着我许多的学习资料,我的所有的记录,读书的思考以微信上看到的一些碎片的文章,甚至和朋友交谈的一些内容,甚至有精神的火花,统统放在印象笔记这个知识管理工具当中。
它就是我个人的知识库。那么一个人需要几个知识库呢?我的观点是如果是系统级别的知识管理工具,只要有一个就足够了,而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几百个也没有问题。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只需要一个知识管理工具来有效地管理为系统就可以了。
通常大多数人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汇聚在一起,海纳百川,然后就不用,有时候要为了一个文章东翻西找,非常的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收集在一个系统的管理工具当中,你寻找时就可以轻松的找到这个经过处理完的信息来源,
经过我们的精简之后把这些经典之后的信息来源全部汇总到一个知识库里。我们的知识来源可能非常多,可能100多个,但是如何把这100多个信息的来源一个一个放进我们的印象笔记呢?那得多麻烦?
信息的中转站——inbox
在这里呢,给大家一个小技巧,我们可以用信息中转站,也可以说用inbox的方式来帮我们高效的收集这些精简过的信息来源。
那么inbox是什么呢?
inbox其实就是我们的收件箱,相信我们对收件箱都非常的熟悉,在电子邮件当中都有收件箱。他特别像以前每家门口的那个邮箱,为什么要按一个邮箱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邮箱的话,如果在一周之内有50个人给你寄信。邮递员每次拿到一封信都要来敲你家的门。这样他一周可能要敲3500家的门。这样的话,不仅耗费了邮递员大量的体力和时间,你的生活也被这一封封的信给打乱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楼下有一个邮箱的话,邮递员每次拿到信之后,只要把信放到门口的邮箱里面就可以了,不用再来敲你们家的门。而你要做的只需要每天下班回家时开一次将这个邮箱中的信一次性的拿回家就可以了。
这样效率不是提高了许多?而inbox就是这个够提高我们信息收集效率的一个机制。inbox就是把我们的信收集起来的那个邮箱,通过这样一个衔接的机制作为信息的中转站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inbox可能有几个,只要我们梳理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己inbox的体系,就能够让你的信息更加有效的进行收集起来。
Inbox无处不在
我们的inbox,可以分为纸质的和电子的,其中电子inbox又可以分为手机上的inbox和电脑上的inbox。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个场景来看看我们如何运用inbox来收集我们平时的信息。
我们平时在开会和学习时,可能会拿一个纸质的笔记本去记录。这个记录的笔记实际上就是一个inbox,他应该成为你信息的中转站而不是知识库。等开会结束后或者学到一个段落的时候,可以把纸质的笔记本用印象笔记拍个照,然后保存在印象笔记里(对印象笔记还有拍照的功能,我们简单的拍个照,然后这些所有的信息都会自动保存在印象笔记里,或者你也可以手动的把它给敲进去,无论是用电脑还是手机,都是可以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信息的有效收纳)
下面为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形式的inbox
一.纸质的inbox
其实就是我们在文具店里可以买到的3M便利贴,平时在家的时候,总会想到需要买一些东西,可能是明天需要的食材,学习需要的笔、本,但是如果这些东西平时都记在自己的脑袋里,肯定是记不住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存储的而是用来思考的,等到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经常回到到家才一拍脑袋想起有某个东西忘记买了。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效率还影响了我们的心情,但是这些信息又非常多,非常乱,非常碎,如何才能高效的一次性的处理呢?这时候呢,就用到了上面提到的3M便利贴。在我的客厅里面通常会放一个3M便利贴,任何时候我想到要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不会把它记在自己的脑袋里,而是用3M便利贴随便一写,然后啪的一声贴在门上,等到下次我要去超市采购的时候,我只要把所有的便利贴摘下来,放在我手机经常放的兜里就可以了。去超市一件东西也不会忘也不会牺牲我任何一个脑细胞。
二,电子inbox
另外一个inbox的用法就是来解决我们碎片信息收集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在地铁里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会突然有一些想法和灵感。这时候,你就可以掏出手机,在手机的备忘录里面顺手把这些灵感和想法给捕捉下来。而不是遗忘,等到一天结束后,有空闲时间的时候,这就可以把你手机备忘录里存放的这些想法和灵感,转移到的印象笔记里。这样你就完成了手机上面的一个信息的收集,
除了备忘录inbox这种形式以外,更重要的一个是我们手机的相机,拍照也可以成为我们inbox的一部分。走在路上时,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只要拿起手机一拍,存到手机的相册里
除了相册,录音也可以成为我们的inbox,来叙述描述自己一些想法,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和灵感特别长,而打字又特别的慢,通常打到一半灵感就跑了,非常的难受,但是录音就不一样了,你录音的同时边说可能还会激发更多的灵感。这也是一种inbox的形式。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手机上的这些备忘录也好,照片也好,自己的语音也好,其实都只是一个inbox而已,也可以说是信息的中转站,它不能成为我们的知识库。所以要定时的把这些手机上inbox里的信息保存到我们的知识库里。如果信息永远停留在因inbox里,你会发现这些只是干货的囤积,也可以说是中转站堵车了,如果有一天你要去用的时候,还是找不着。所以我们所有的inbox要定期的清空,每周或者每天把它清空到你的知识库里。
三,收藏夹inbox
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inbox就是我们的收藏夹。每次有朋友来见我,我都会申请看看他们的微信收藏夹。大多数人的收藏夹从上到下根本拉不到底。微信用了多少年就有多少年的干货,这些收藏夹里的知识虽然都能看都能找到。但是每次找它的效率非常低,而且散落在各处。
所以收藏夹是我们非常常见的inbox。可以是微信的收藏夹,也可以是知乎的收藏夹,甚至是微博、qq空间、浏览器的收藏夹,这些收藏夹都只是我们的inbox。一定要定期的去清空,把它们放到我们的知识库中。
四,电脑inbox
同样我们电脑上也有一些inbox最典型的有两个,
一个就是我们电脑的桌面。桌面实际上就是我们的inbox,他就像我们的办公桌一样,想一想,我们办公桌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干净整洁的,上面存放的资料应该是你当前所需要用的或者正在处理的工作和学习的文档,如果能你把这个桌面当成一个知识库的话,那出问题了,因为你会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你会发现你的桌面变得非常的混乱,当你要去找一个东西的时候非常困难。同样我们要把我们电脑的桌面当作一个inbox只存放当前所需要存放的内容,当不需要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定期的清空。这样才能保持桌面的整洁。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默认的下载文件夹,我们要抱着同样的inbox理念去处理它,它只是我们文件暂时存放的地方,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知识库,成为我们囤积干货的地方。
搭建inbox笔记本体系
当我们对自己的各种inbox进行一个梳理之后,我们要做一件事,就是在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里搭建我们自己的inbox体系。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inbox可能是有很多种,信息来源的渠道也可能会有很多个,而我们的知识管理的库里只有唯一一个,所以要建一个inbox体系。
当我们对平时经常用的inbox进行一个梳理之后,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在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去搭建我们自己的inbox体系。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用印象笔记这个知识管理系统,我会在印象笔记当中去搭建自己的inbox,如果你搭建了这inbox之后,你要把你无论手机、上电脑上或者其他地方的各种信息的来源统统汇总到印象笔记中inbox体系当中,这样你对inbox整理和管理之后就不需要四处去找了,只要到一个地方,就是你的知识管理系统当中的inbox进行处理,是不是变得非常的简单和高效了。至于说我们如何对这些inbox里的内容进行一个轻松和处理呢?在今后的内容当中会详细的介绍。
一个好的知识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你高效、有效的把全部的信息进行一个收集。印象笔记和市面上很多的软件都有相应的接口,可以非常方便的把我们各种来源的inbox里面的信息进行一个收纳
干货福利
干货福利
干货福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比如微信里我们经常有一些干货文章,它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的来源,这时候呢只要关注一个公众号,叫做我的印象笔记。或者叫做myevernote,之后通过一键分享的方式,它就会自动把在微信里看到的干货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当中。
同样的在网页浏览的时候,也可以安装一个叫做“剪藏”的插件。快速的把信息汇总到印象笔记当中。
另外,像一些纸质的笔记手写的笔记同样可以用印象笔记自带的拍照功能,只需要简单的一拍,这些纸质的笔记手写的笔记就会变成电子的文本,自动保存到我们的印象笔记里面。
所以,如果只要这样一来,在印象笔记中就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inbox笔记本体系,
我所有的人生的信息流都会自动的汇集到印象笔记这个知识库里面了,只要设置好一次,终生都可以受用。
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所有付出的努力不可以累积,永远是从头开始,永远达不到终点。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边学边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而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造一个让信息能够存留,并且能够高效收集,将所有的知识汇聚到一个知识库里的机制。而这inboxs体系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生命就是一条大河,河里川流不息,时刻流淌的是我们不断摄取、理解、消化、内化、输出的信息。生命的本身其实就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构成的。在生命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一片DNA,DNA的本质其实也是信息。在人生当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
我们如何去做出一个选择和判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如何为了实现你的这些目标而无时不刻努力,这都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内化、输出,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你的人生信息流的质量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这一刻的目标就是从源头来改善你人生的信息流,让你能够成为一个大脑的美食家。
最后总结一下之前的内容。
一、信息就是我们大脑的食物。
你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小而精的精神食量,要做到信息的断舍离。
二、人生信息流的质量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
Inbox体系就是帮助管理这些生命信息流的一个重要的机制。这只是知识管理流程的开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就是帮你打造一个从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然后内化输出的完整的流程,打造一个学习的闭环。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分享如何让这些我们吃到肚子里的信息,能够更好地消化,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我会介绍一个老中医专治信息的消化不良。
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去做到,用行动来帮助我们,现在你要做的就是建立你自己的印象笔记的inbox。
第一步,是梳理
用纸笔或者思维导图等工具来梳理自己inbox的信息来源。处理完了以后截图保存
第二步,就提纯
在思维导图上精简上述信息来源也截图保存下来。
第三步,是归集
下载一下印象笔记,按照课程的内容呢去建立你自己的inbox体系。
最后,是坚持
前三部都截图,可以放在打卡的小程序当中,上传到打卡里面,这个任务就完成了。
学会钓鱼永远比给你一条让你当下吃饱不饿的鱼更加重要。而我希望在今后的知识学习、个人成长,打造学习的方讨论等等的路上能够和大家一同前行,我希望得到并不是一盆今天吃了就不饿,但是明天还会饿的红烧鱼。我希望学会钓鱼,并且和更多人一起实践捕鱼的方法,用切实的个人成长来抵御这种的焦虑。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信息的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到内化输出的完整的一个学习流程。是非常漫长的。但它就像做饭的过程。只不过现在所处理的都是知识的食材而已。所以在今后,我会用最容易的理解的方法和语言,和大家分享学习背后的方法论,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方法论,我分享地不仅仅只是方法,还有切身的运用,例如考试、演讲、写作、读书等等。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只是一些小技巧小经验甚至是套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精巧的系统,一个虽然见效慢,但是能一劳永逸,真正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学习系统。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精进的朋友,我们一同前行,输出倒逼输入,相互督促,鼓励,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