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大学生活

考研日记|我为什么选择辞职考研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115人  代小么
部分复习资料

2016年9月30日,从北京工作了一年的公司辞职,开始准备考研。

2016年12月24、25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初试。

2017年2月16日,初试成绩公布,分数398。

2017年3月11日,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复试,顺利录取。

这是我的考研日历。花了大半年时间,我从一个还不是很合格的社会人,重新变成了学生。复试结束那天,穿行在华科绿树掩映的林荫大道里,心里空落落。陌生而熟悉的校园,一切仿佛回到起点。

第一次去华科

为什么要选择在毕业两年后考研?在那最难熬的三个月里,我并没有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在复试结束,百无聊赖的待录取的日子里,忽然找到了答案。

1

人生中许多重大的转折点,往往是因为一个瞬间的决定。决定考研也是如此,从萌发念头到提出辞职,前后只花了三天。九月末,秋老虎还很猖獗,不止一次怀疑工作的意义,也不止一次想重回校园。在某一个节点,这些念头集中爆发了,但复习时间已经不足三个月。好友们劝我去试一试,家人也十分支持,禁不住另一种美好的可能性的诱惑,九月的最后一周,辞职,确定学校,买资料,报名,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闭关复习。

复习的地点,就在北京的出租屋里,爸爸从杂货店买来灯泡和电线,给我牵了一个小台灯,帮我把小桌子加宽,我把桌上瓶瓶罐罐的化妆品收走,用来放书和文具。复习要用到的书,英语,政治,文学史,文学理论,在小桌上摞了高高的两层。

还能静下心来看书吗?朋友们和家人问我。

我答,只要是真的想学,当然可以。

2

复习时间不足三个月,内心不慌张,是不可能的。一想到,与自己竞争的人,可能已经开始复习了半年,恨不得一天复习24小时。三个月,也许可以改变我的一生。如果又一次失败了呢?我不敢想。这时候,只能告诉自己,一定要扎扎实实地看书,一定要全力以赴。就算失败,也要是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

北京的天气逐日转凉,我每天早起晚睡,上午复习文学史,下午文学理论,晚上政治和英语,安排得满满的。文学理论很难,全部是生涩的引文和术语,看得我发蒙。薄薄的一本书,一个章节要花两个下午来看,难免会有些丧气。

毕业之后,便很少认真读一本书了,更别说专业性教材。时间被手机占据,被工作占据,被上下班来回的奔波占据,切割得零零碎碎。偶尔会十分疲惫,深夜失眠,躺在床上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是,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了。

3

适应了最初的慌乱无措,我给自己制定了细致的复习计划,每天按照计划来完成任务。每天复习12-13小时,很累,也很充实。为了让自己远离干扰,我关闭了朋友圈,微博,取关了几十个微信号,保留了两个考研老师,申请了一个微博小号,关注一些考研账号和考研党,严格控制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

一切能节省出来的时间,都不能浪费。好像回到了高三的时候,每天除了学习,无暇顾及其他。几乎是足不出户,几乎是每天蓬头垢面,几乎是学到了痴迷的程度。没有时间怀疑自己,朝着一个目标拼命努力,事情好像反而变得简单起来。每天心心念念的,是复习进度,是英语阅读正确率,是时事政治。

十月过后,第一轮复习勉强完成。十月中旬,去考点确认报名。这是一个半月以来的第一次出门,阳光分外的刺眼。天气已经变得很冷,树上的叶子,仿佛是在一夜间凋零了大半。与许久未见的好友聚完,下午回家继续复习。

在天气还不那么冷的时候,每天傍晚和爸妈去周围的空地散步半小时,一边背着单词,天冷之后,我便懒懒的不想再出门。每天见到阳光的机会,就是午后在家门口看一看太阳。爸妈傍晚散步回来,给我买回各种各样的水果,洗干净放在我的桌子上。晚上他们睡得早,有时候一觉醒来看我的灯还亮着,便催促我睡觉。

每天都这般重复着,笔芯写完一根又一根,书上被我用不同颜色的笔画满了记号。单词一遍遍地背,心中仍然时常充满焦虑不安。沮丧的时候,跟好友倒一倒苦水,偶尔也会偷偷哭一场,然后继续看书做题。

每天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梳理前一晚英语阅读的知识点,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也要强忍着睡意。起床吃完妈妈准备的早点,冲一杯咖啡喝下去,开始一天的复习。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完成所有任务,终于可以关灯睡觉的深夜。

读书虽苦,也乐在其中。与书本打交道,像是跨越时空与书中人对话,常有豁然开朗之感,体会到生命的充盈。

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读书第三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复习的三个月里,我的体重掉到了历史最低。

很累很苦,但很值得。

4

十二月,复习到了冲刺期。各种模拟题,押题宝典上市。不敢抱有侥幸心理,买来一套又一套的题,一遍又一遍地刷。向来是一个没了淘宝难以生存的人,双十一也贡献了订单,预定了肖八,然后卸掉了淘宝。

微博也一并卸掉,甚至退出了好友的微信群。完全与世隔绝,开始最后一轮的复习。由于前两轮时间有限,许多书没来得及看,最后一轮任务最繁重。凌晨一点还在做题,是常有之事。半夜饿得心慌,偷偷摸摸爬起来找饼干吃。

最后那一月,发生了什么呢?

北京开始收紧在京外地人口政策,窗外的院子里,每天都能听到不同方言播报的新闻。对面的邻居,难以在北京生活下去,选择了回家乡。听着行李箱的声音慢慢消失在楼道,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充满了我。我悄悄地掉泪,伤感这个我从未打过照面的女人的离开。

楼上的小孩依然时常哭泣,声音凄厉刺耳。住在我家右边的姐姐,她的宝宝已经在牙牙学语了。还有这个世界上,许多与我无关的事情发生。我像一只冬眠的刺猬,窝在房间的一角,一页一页地翻书,日子没有痕迹地从书上流逝。

这是一场我与自己的战役,有过失落,悲伤,孤独,但从未有过动摇。这条路走到头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5

考试前三天,我把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复习了最后一轮,一直到考试前一晚住在酒店里,还是熬夜又背了一遍肖8和肖4,刷完了英语十年真题的知识点。

考试第一天,起得很早。清晨的雾气浓重,把鼻子冻得通红。没有过多的情绪,只是默默地告诉自己,来了,就是这一天了。

政治选择题出奇地难,听着旁边人卷子刷刷地翻过,心里发慌。教室里暖气开得很足,手心冒汗,握不好细细的笔杆。长篇大论地答完,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已经疲惫到极点。文学史大量的书写,手指酸疼。文学理论题型有变,最后一题时间不够,头昏脑涨,只得匆匆答了大半。

出了考场,好友们在门口迎接,惊喜又感动,有种重回地面的感觉。结束了,可以安心睡一个懒觉了。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只是终于完成了这一件不容易的事,想停下来歇一歇。

6

考完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出分的日子。向来比较怂的我,是完全不想对答案估分的。在家昏睡了两天,看着堆满了书本乱七八糟的桌子,恍若隔世。

妈妈催促我,把不用的书本收起来,给了我一个大纸箱。我一本一本地翻过那些我写满了笔记的书和本子,竟然觉得有些陌生。是啊,从我走下考场的那一刻,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三个月里拼命学习的我了。回到现实世界,日子还要继续。满床的书收拾不下去,听着五月天,终于大哭了一场。

人生里,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三个月,能让我摒除一切干扰,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大是一件需要付出代价的事情,小时候觉得不自由,迫不及待想要长大,长大后才发现更加的不自由。

我用三个月,为自己换来了一次争取自由的机会。我敬佩那个挑灯夜战的自己,她也将一直激励我,生活很难,要努力,要加油。

7

公布成绩那天,刷网页到了凌晨。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想,我终于有机会,去实现那个不甘心的愿望了。

接着是在焦灼中准备复试,也第一次去了华科,大得让我分不清东南西北

从我的住处到华科,公交要坐一个小时。路过长江,黄鹤楼,停在小小的站台里。校园里春色正好,春天玉兰开得如云霞一般。高大的香樟,梧桐,雨水打湿柏油马路。背书包戴眼镜的男生,骑着自行车飞奔。很热闹,又很静默。

复试并不十分顺利,好在还是被录取了。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我的下一段人生,将在这里展开。

仿佛是回到起点,今年九月,我又将成为一名新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新的可能。

一直努力,一直坚持,便会有实现愿望的那天吧。愿与诸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