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读后、一
全文太长,分成了两篇,附传送门:用户体验要素读后、二
一、什么是用户体验
关于用户体验,书中解释为:“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产品。
我们可概括为: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指的是一种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即UCD的设计方式。
我认为用户体验发生在用户与产品发生信息交换,产品作为信息接收方,收到信息以后做出反馈的时候。之后会以激活待机状态iPhone6为例,描述什么是用户体验。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时的产生的效果。
ISO定义的补充说明有着如下解释: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该说明还列出三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系统,用户和使用环境。
可以看出,用户体验相对来说是一种主观的、难以量化的感受,因此我们会更多的采取定性的分析方式。
以激活iPhone为例描述用户体验
我们以从待机状态激活iPhone6为例,描述用户体验,首先摸到你的iPhone6,可以根据正面屏幕--光滑,背面金属--细磨砂分辨出正反面『这就是触摸iPhone6给你的体验--质感很好,而且能够通过手感区分正反面,这是用户体验』
(因为指纹识别的原因,一般使用Home键解锁),我们顺着手机屏幕找到下部的Home键,找到他并把大拇指放上去『Home键一点点的下沉,能够让手轻易的感知到他在哪里,并且准确无误的把手指放上去,这也是用户体验』。
轻轻的按下下Home键,不长但手感明显的Home键给你反馈『这种清晰明了的反馈,也是用户体验』,然后屏幕快速的渐进点亮(夜里不至于突然亮瞎眼),『这种自然而且柔和的连接,也是用户体验』,并且随着屏幕的点亮,Touch-ID开始验证你的指纹,一般在0.5秒能够识别,对比iPhone5s少于1秒的识别时间,用户感受到的停顿和滞后大幅度减少,这也是因为硬件升级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优化。
假如没有识别成功,屏幕下方的滑动来解锁变成请再试一次,并抖动,高亮,提醒用户识别失败并给出解决方案--再试一次(这也是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原则,不要让用户思考,直接告诉他们解决方法),出错提示和文案变化就是产品反馈给用户的信息,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后面省略...........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指出的是:
用户体验主要源于产品给用户的反馈
用户体验不只属于APP,而属于方方面面,希望大家不要狭义的理解用户体验。
二、影响用户体验的要素
书中主要把影响用户体验的要素划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可以用下图这个模型来概括。
五要素模型1、战略层
战略层有两个主要的维度,一是用户需求,二是产品目标(代替图中网站目标)
a、用户需求
指用户希望通过使用该产品得到什么,一般要经历两个步骤,先进行用户细分,明确自己的典型用户,并且通过用户画像举例。用户的特征越发明显,我们得到的需求不确定性就越弱,需求就越准确。需求分析类似于确定方向,正确的方向是重中之重。
第二步是可用性分析和用户研究,之前主要是我们“想”,这一步会开始实际行动。采取一些用户调研的方法,快速验证我们上一步提出的需求,看需求成不成立。
b、产品目标
开发产品的主体一般都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必然有着自己的商业目标--赚钱,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可能是期望赚钱,即现在虽然不赚钱,但预计将来会赚钱。
关于产品目标,我们一般考察两个方面:商业模式和市场容量。商业模式决定你是否有机会成功,市场容量决定产品的上限。
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之后,如果在两者之间有重合部分,即我们认为用户有某方面需求,我们又能从中赚钱并且具备可行性。然后就转入项目阶段。
用微信举例来说就是:小龙哥发现手机QQ做的好差,并不是一个人们想要的完全基于移动端设计的IM产品,很多不同类型的用户都需要一款更为简洁的,为移动端而生的IM,这是社交的痛点----这就算发现了用户需求
小龙哥把这个提议汇报给了小马哥,虽然小马哥觉得新的产品与现有的QQ会存在市场、用户重叠,但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以及现在不差钱,可以先做产品,之后想怎么赚钱,先在市场里卡位。于是允许了小龙哥的提议,于是产品目标就是:尽快上线,圈住用户。
2、范围层
范围层是上一层--战略层的细化,之前可以看做需求的采集,现在我们要进行需求的分析和需求筛选。范围层主要要做的内容是确定我们具体做一一些什么,在战略指导下进行的需求的细化。
并且在这一步,要设计产品的功能需求和内容需求,并且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一般会采取需求池的方式来管理需求,通过需求的迫切程度,重要程度和工作量等几个维度综合考察,确定需求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需求池的排序逐步推进。
在这个层次,一般的成果为MRD。
接着用微信举例,做一个IM,需要做哪些呢?首先一个聊天必须要有,有聊天就得有通讯录,然后就得有好友、非好友,然后可以做一个朋友圈,小视频,游戏等等.....好像后面的暂时做不出来。于是放入需求池用作以后的迭代更新。于是决定1.0版本,先做聊天、好友和通讯录吧,这就是划定了范围,至于什么电商、游戏等等先放着。
待续
文章字数已经有点长,一般尽量控制在1200-1500字,即读者能在3-5分钟内读完,既让读者不觉得太短,也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跳失(这也是用户体验啊......入魔了...)文章会分成两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