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村小多...万师互教,众师成长简书•教育教学及学术论文精选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128人  甘肃静宁包刚

      一、 教育的反思和困惑           
      甘沟镇地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西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基础教育长期处于滞后局面。甘沟教委辖区面积大,学校多而分散,最远的村小学距中心校35余里。全教委现有学校19所,学生2090人,128个教学班,教职工187人。山大沟深,学校偏僻,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教法传统、教师专业化单一,音乐、美术、科学、英语教师几乎空白,导致教师难派、课程难排、课堂难上,课程开设率低、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低,“赶着鸭子上架”成为乡村小学副科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学质量提升艰难。音乐课堂写作文,美术课堂做数学,科学课自由阅读,英语课更是鹦鹉学舌,漏洞百出。种种表现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的常态,也成为农村小学教育致命的薄弱点和长期困惑。反思教育,如何弥补农村小学教育的短板,这成为甘沟教委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二、拨开迷雾,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教育是输不 起的战略。破解难题,迫在眉睫。2017年12月初,我代表静宁县小学教师参加了河南濮阳召开的以“共筑村小内涵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会上,专家学者们深入剖析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乡村教育如何抓住互联网,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解决专业教师短缺和课程开设不全等问题,融合联校支教、线下支教和远程支教,开齐开全课程,选择必要的特色课程,破解困惑,以适应未来教育。尽管会期很短,但这次会议终于拨开了萦绕在我眼前的一团团迷雾,找到了破解农村小学办学诸多难题的金钥匙。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我一直坚持一个信条:只要认准了有利于促进工作的事,想干就要第一时间动手。2017年12月8日,甘沟教委组织骨干教师赴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观摩学习沪江互加计划共享“阳光教育课堂”教育,当看到鹿马岔小学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会了唱歌、跳舞、绘画,熟练地上麦,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名师自信大方地互动交流时,我们眼前一亮。即刻争取沪江网校吴虹校长的支持,邀请江姝老师连夜驱车来到静宁县。第二天,我带领江姝老师深入我镇6所村小学,每到一校,她就走进教室,打开白板进入CCtalk“互加美丽乡村乡村网络公益课堂”中,展示网络课堂的神奇效果。师生第一次接触到舞蹈课和外语口语等课程,并与网络上的名师互动沟通,千里之外近在咫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她对我镇青年教师现场进行了CCtalk平台操作培训。我积极衔接县教育局,请教李家堡邵校长,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开展网络直播课程的方案、计划、融合课表、教师培训等工作。先后制定并发布了甘沟教委《开展“双师直播课堂”实施方案》《关于开设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通知》和《开展青年教师网络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了教委统一的时间表和直播课表,遴选骨干教师担任直播教师,从2018年3月开始,在全教委19所学校全面推开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主要涉及音乐、美术、书法、阅读、信息技术、英语和科学等课程,互联网+教育在静宁县甘沟教委全面起航,成为我县第一个大胆探索实践互联网+教育的单位。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三、“互加计划”助推智慧教育
      “互加计划”是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简称,是借助互联网由“线上”名师和“线下”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网络直播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线上”老师由全国各地名师和教委选拔出来的专业性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其工作任务是“线上主讲”,即通过网络给全镇所有村小的学生开展线上直播教学。“线下”老师由各学校相应班级、相应科目普通教师担任,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即配合“线上”老师组织教学,准备实验教具,配合实验,答疑解惑,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源源不断的将最好的老师,最精彩的课程,以免费快捷、简单直达的方式输送到乡村学生们的面前,为乡村学校开齐开足了课程,为学生开设了优质的课堂,变短板为长项,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让专业的、优秀的教师带领乡村孩子奔跑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四、“互加计划”的实施过程和课程开设
        “互加计划”把不可能变为无限可能,是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专业教师不足的有效途径,从“补短板”、“补学科”转变为“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是高效课堂,其最大效果是实现了城乡教育的无差别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即安装配套硬件设施,为全镇每个教室配备了摄像头、话筒等终端设备,接通了网络,使硬件设施能满足CCtalk平台的需求。聘请专家讲解互联网+教育的实际操作。借助CCtalk平台,创建了静宁县“启智课堂”,并开设了本土化的美术、英语、科学3门直播课程,让全镇优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在线观课议课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教改活动随时就地进行。开展专题培训和视频会议,减少舟车劳顿,为教师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程开设方面,我们按照国家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按学校需求增设了“彩虹花”晨读(一至五年级)、快乐书法(三四年级)、快乐音乐(一二五六年级)、韵律舞蹈(三四年级)、“夏加儿美术”美术(一至六年级)、少年派网络素养(一至五年级)、酷思熊阅读(一至五年级)、生命教育(一至六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静宁启智课堂”,在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本土美术课,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英语课和一节科学实验课,每年级组织一节主题网络班会,每周举行一次网络教研课。 
      网络课程的操作规程和步骤并不神秘,只要会操作电脑的老师通过培训都可熟练掌握。登录CCtalk网页,下载登录软件并注册登录,选互加美丽乡村群号、静宁启智课堂群号、静宁幼教课堂群号,打开网络直播课程便可开始授课。线下教师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学习资料、做好学情分析、答疑解惑、维持秩序、批改作业、协助线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检查学生巩固练习和复习,高质量完成课堂作业,及时记录反馈,组织学生展示教学成果,及时查漏补短,线上教师主讲,线下教师协助配合,线上线下学生互动联动,提问回答,应用自如。在轻松愉快中实现了高效课堂。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五、“互加计划”的魅力所在
      “互加计划”的魅力,突出表现在它的教学效果上,自开展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一年来,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我镇各校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变化了。首先是变得胆大自信了,学生在网络课堂上,与全国各地的孩子同在一个班、同上一节课,在优秀教学方法的引导下,由拘谨胆小变得活跃自信了,踊跃发言,积极互动,勇于展示,学习兴趣被大大激活,快乐课堂变为现实。其次是良好习惯养成了。如“彩虹花”晨读和“酷思熊”阅读,线上教师带领孩子们集体朗诵优秀诗歌及优秀的绘本读物,普通话水平和朗诵能力与城市的差距缩小了,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摘抄记录本,记录自己所学的诗歌美文,并配以图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级凝聚力。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审美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后是艺术素养提升了。在“夏加尔”美术课上,学生们基本上能够紧跟线上教师的节奏,当堂完成一份有质量的绘画作品。我镇27名学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第十五届教育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了“小小艺术家”称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提升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正在逐步形成。最后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由于网络教学的有趣性、生动性和精彩性,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求知,学习成绩发生较大变化,大多数学生单科人均成绩普遍提高了10--30分不等,综合成绩竟有提高了近一百分的,互加教育的威力真的是不可想象。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2.教师成长了。双师课堂让教师由原来的课堂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变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链接者、助学者、组织者、学习者。教师们通过网络课堂,看到了自身教学理念、知识能力、教学方法的缺陷,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办公室里,教师谈论更多的话题是互加技术的操作,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是高效课堂的研讨,教研教改氛围日渐浓厚,积极向上的教风逐渐形成。学校之间、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封闭课堂转化为直播开放课堂,教师有了危机感、差距感、紧迫感,开始自觉钻研教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教改热潮。2018年,我教委有2名教师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5名教师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标兵;有2项省级课题立项,14项市级课题立项,10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通过参与各项教研教改活动,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提高了。在互加计划、青椒计划与众多公益机构组织的2018年“小狮子计划”评选中,我县共有30名教师成功入围,其中甘沟教委有29名。有9名教师每人获得1万元的现金奖励,20名教师每人获得3000元的奖励,总奖金达15万元。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3.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在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CCtalk时,在老师给孩子拍照时,在线上线下师生互动时,学生兴趣空前高涨,师生彼此间看到了更多的真诚和笑容,师生关系变得更和谐了。通过网络,师生都既感觉到了自身优势带来的成就感,也找到了与新理念、名师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渐进过程。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4.家校关系更融洽了。在互联网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以前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变化换来了家长满意的笑容,甚至有的家长还参与CCtalk提供的新父母成长学院的学习,自觉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家校关系更为融洽。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5.学校发展了。网络课程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2018年全县小学毕业质量监测中,我教委从去年全县11名上升到第8名,综合考核为第7名。祁川小学被评为静宁县书香校园,泰安、祁川、王川等3所小学被评为静宁县绿色生态文明校园, 甘沟中心小学被评为甘肃省德育示范校、甘肃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甘肃省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甘沟教委也一跃成为全县的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甘沟中心、祁川、王川和雷黄小学等4所学校选送的6个学生舞蹈,在互加第一届全国互联网舞蹈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这4所学校还被评为2018年互加美丽乡村“优秀学校”,甘沟教委被评为互加美丽乡村“优秀组织区域”,静宁县教育局被评为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十佳推进地区”。静宁县电视台“关注”和“直通生活”栏目分别以《互联网+为乡村教育锦上添花》《甘沟教委用教育阻断大山深处贫困的代际传递》进行了专题报道,平凉日报也以《互联网+教育,为乡村教育铺设“高速路”》进行宣传报道。成功经验辐射带动了全县20多个乡镇近200所学校也同步开展互加计划直播教学。甘沟教委公众号已发布了500多篇教师的教学心得和感悟美文,这些素材,为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积蓄了强大的动力,这股正能量正在带领乡村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这种“低成本、可复制、高参与 ”的优质网络公益课程,区别于传统支教与物质资助方式,区别于针对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的支持帮扶,为乡村学校解决素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满足了学生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推动甘沟乡村教育公平化、信息化、优质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实施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挑战
      改革总会有阵痛,创新总会有阻力。甘沟教委实施互联网+教育才刚起步,师生都有一个适应转型的过程,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一是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网络信号不稳定,网速慢,电子白板故障随时出现,各校都需要培养技术精通的教师随时解决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二是线下教师的定位和转化尚不到位,线下指导困难,教师专业水平亟待强化。三是个别教师只靠网络课堂,自己不主动学习、反思、提升,反而产生依赖心理,使整个教学秩序陷入混乱,这对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四是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存在,个别学生跟不上优质课堂的节奏和步伐,课中和课后的指导巩固练习衔接不紧密。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认真思考、积极应对,逐步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使互联网+教育的魅力和效果充分体现。
      七、展望与构想 
        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破解这一难题急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并不昂贵,只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一个麦克风,就可以补足乡村教育的短板。“互加计划课堂”是山区孩子通往外界的桥梁和窗口,让他们领略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点亮了村小孩子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丢掉了胆怯和自卑,开阔了视野,找到了自信。课堂上,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积极的思考,勇敢地参与,大胆地交流,信心十足地展示,毫无怯意地质疑提问,几十所学校班级同台亮相,竞争之激烈、讨论之热烈、交流之积极、展示之急切、自我表现欲之强烈,都达到了极致。偏远乡村学校的歌声、笑声在荡漾,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书法、美术作品……它的良好效果正在显现出来。
      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完美接合,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将教育劣势转化为优势,这是贫困乡村教育的跟本出路,是学校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将彻底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造福一方百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甘沟教委互联网+教育的探索,正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加速,希望有更多的乡村学校加入到这个浪潮中来,让改革的种子在中国乡村教育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互加计划”点亮了乡村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