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教学随想

2019-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冬儿菇凉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的最后一篇,写魏之后,附属于魏国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虽然从历史上看这种外交胜利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远彪炳青史,令人感佩。

《战国策》主要技术战国时代谋臣测试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战国策》为了展示人物个性,多用小说笔法,如细节描写,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具备了后世小说的主要元素。就文体而言,这算是一篇微信小说,因此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背景及《战国策》。

2.表演课本剧,把我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品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品析人物语言,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分享知识

活动:自由分享预习成果

点拨:重点字词读音,《战国策》,背景

2.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活动:自读→听读→分角色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积累知识

活动:同桌互译,答疑解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勾画出不懂词句,小组内部解决。

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画出斗争建议结构图。

第1段:出使的原因:秦王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2-3段:出使的经过:

(1)唐雎重申安陵君的严正立场,抵制秦王的欺诈。秦王(道貌岸然)→唐雎(沉着冷静)

(2)天子之怒(恐吓)→布衣之怒(震慑)

第4段:出使的结果:写秦王色挠屈服,跪身道歉,侧面衬托出唐雎在惊心动魄的外教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4.表演课本剧,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分组表演课本剧

要求:必须用白话文对话,把握好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和动作神态在线历史情景和矛盾冲突。

提示:注意掌握下列几个句子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性格。

(1)寡人欲以5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5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6)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7)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8)徒以有先生矣。(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思考1: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秦王: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唐雎:不畏强暴,不辱使命。

思考2:唐雎用了什么样的说话技巧?

(1)言之有节

(2)言之有据

(3)言之有力

(4)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据理力争。

4.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活动: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找到文中的对比之处,讨论对比手法在本文的作用。

点拨: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的展现出来。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极大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5.课堂小结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