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史记》第48天: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
前情提要:
周穆王无故讨伐犬戎,荒服的人不来了。王道的下行。
周本纪·9
原文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脩刑辟。王曰:“吁,来!有国有土,告汝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信,正於五刑。五刑不简,正於五罚。五罚不服,正於五过。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惟钧其过。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信有众,惟讯有稽。无简不疑,共严天威。黥辟疑赦,其罚百率,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阅实其罪。膑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五百率,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率,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
笔记
诸侯间关系不和睦,甫侯就向穆王进言,穆王修刑法。甫侯在《尚书·吕刑》称吕侯,吕是姜姓国家,在河南南阳市西,一直到灭亡未曾改名。

祥=详,慎重的意思。
穆王说:“喂!到我这里来。有国有土的诸侯们,告诉你们刑法要慎用。”
慎刑思想。
穆王告诫诸侯,如今你们安定百姓,应当选择的难道不是能够胜任的执法者吗?应当尊重的难道不是刑法本身吗?应当掌握的法度难道不是恰如其分的吗?反问即强调。
两造,诉讼双方。诉讼双方都到场后,庭审开始。师是士师,负责诉讼的官员,要观察五辞。《汉书·刑法志》说五听,听辞、色、气、耳、目,通过观察诉讼双方的行为举止来断狱——说话是不是磕磕绊绊、神色是不是慌张等。五辞都合乎情况,原文用简信两字,简就是诚,就可以用五刑来定罪。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如果罪行不适用五刑,就用五罚,缴纳相应的罚金。
被判者不服五罚,要查验是不是有五过。五过指徇私枉法的五种毛病,比如说高官显贵不便诉诸刑法的各种讼事,这是太史公的举例,查实之后,共同定罪。
《吕刑》中说了五过的五种徇私枉法的情况:
一为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
二为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
三为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
四为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五为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这五疵查实之后,马融说执法者与犯法者同罪。
判罚五刑有疑问,要赦免从五罚,判罚五罚有疑问,要赦免,要仔细查验,获知情实。《法医宋慈》中有一句话: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取证要从众,审问案情要反复查验。
无简不疑,《吕刑》写为无简不听,没有充分证据,不能论罪,恭敬天威。
慎刑的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人在做,天在看,慎之又慎。
墨刑达不到的,缴纳罚金百率,率是古代货币重量单位,然后查实其罪。量刑标准达不到,不要硬凑。割鼻子刑达不到的,缴纳罚金两百率;膑刑也就是挖膝盖骨达不到的,罚金四百率。宫刑达不到,罚五百率。最高死刑,一千率。同样都要查核其罪。
太史公用了排比,是口语的节奏,我转成书面,重复的部分略省。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数字指的是相应刑罚的法律条文数,总计三千条。
穆王的命令就是《甫刑》。从仁德到慎刑,让我想起诗人赫西俄德说到人类世纪传说时曾慨叹道:“唉,假如我不是生在现今第五代的话, 那该多好啊!因为现正是黑铁时代。这些人完全堕落了。存在上古理想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我们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诸侯的不和睦,《甫刑》的下达,算是周从黄金时代进入到黑铁时代了吗?!
周穆王之后,周的历史就进入了下行快车。
原文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游於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犇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共王崩,子懿王囏(音奸)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笔记
穆公在位55年,死后,周共王繄扈即位。
这一天恭王在泾河上游船,身边跟着密康公。密康公是密国国君,今天甘肃灵台县。

有三位美女投奔密公。密公的母亲劝他一定要把三位美女献给王。
三只以上的野兽称为群,三人以上称为众,三女子以上称粲,美丽的风景线。王田猎的时候不取三只以上的兽,公行事不下众,就是要听取三人以上的意见。王娶妃嫔三人以上,必定不是来自一族。这都是有所节制和规矩。
密公的母亲告诫密公,大家送你美物,你的德行哪里配得上?王都配不上,何况你这个小丑!密公的母亲这话很严厉了,她又说:小丑占有这类东西,必死无疑。
但是密公坚持不献给周共王,一年之后,共王灭密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共王此举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仁德道义。
共王死后,周懿王姬囏即位,王室衰落,诗人作诗讽刺。宋忠说懿王从镐京迁都犬丘(今天陕西兴平)。

原文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笔记
周懿王死后,周共王的弟弟姬辟方即位,也就是周孝王。孝王死后,王位又回到懿王一支,由他的太子姬燮即位,史称周夷王。
周夷王死后,周厉王姬胡即位。专利一词因他而生。周厉王在位三十年(据考证不足十八年),一词以蔽之,好利:贪图利益。他亲近荣夷公。荣氏一直是王室重臣。
大夫芮良夫谏厉王:王室将要衰落了吧?荣夷公热衷专利,不知道大难将至。
研究者多认为厉王时加强对土地和山林湖泽的控制和利用。芮良夫认为利是万物所生,天地所载,专有,危害多多。天地百物都受惠于天地万物的利,怎么可以专有?激怒了很多人,却没有防备,并以此来教厉王,王能持久吗?担任王者,应该开发财源,广惠上下。即便是让神人万物各得其所,依旧得明天担心催生怨恨。《诗经·周颂·思文》说:追念祖先后稷,能够配享于天,安定我众多百姓,无不合乎原则。极是准则、原则。极端是极,止于至善也是极,达到最好。陈是布陈,锡是赐。《大雅》说布施赐予,成我周邦。
周人的精神,观照自身,戒慎恐惧:广施财利而又畏惧灾难,所以才能成就周邦,延续到今天。芮良夫问厉王:如今大王利益专有,可以吗?普通人专利,那都得叫做盗,作为天子也这么干,愿意归附的人会越来越少。继续任用荣夷公,周必败。
厉王不听,任用荣夷公为卿士,主持国家大事。
今天的专利是保护普通的发明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取发明带来的利益。而天子专利,就是与民争利。
穆王征讨犬戎,共王灭密国,厉王专利任用荣夷公。是王道衰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封的诸侯凭借当地的资源,逐渐在经济实力上超过王畿是很有可能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厉公专利或许也有与诸侯争利的动机?!
仅仅是猜测。还是治理的目的是为何——与民生息,幸福繁荣,不争利,该。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