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之道的关键

2022-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 一周小结

本周重点学习了《乡党篇》第七章的前四节。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一节“齐,必有明衣”,是说斋戒前后的衣食与礼节。斋戒并不仅仅是一个礼仪的形式,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表达礼义。“斋戒”是古人举行祭祀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整洁身心的活动。孔子非常重视斋戒时的视,实际上这是尊重祭祀所蕴含所代表的礼义。《述而第十三章记载,“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所小心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斋戒与战争,关乎国家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孙子兵法》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祭祀也同等重要,《尧曰篇》记载,“所重:民、食、丧、祭。”《礼记·祭统》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众多的礼仪中祭祀最重要,是因为祭祀表达的是敬,敬即心之所之。

二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明孔子对日常饮食方面的总要求,也总领下列“七不食”,更是夫子“食无求饱”的注解。正确理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理解其他相关“不食”的词句很有帮助。从文献记载看,孔子向来不重视口腹之欲,孔子认为,人应该致力于道义的追求,而非衣食的享乐。其实,人们的误解在于对“厌”字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们现在一般理解为“讨厌、憎恶”,这样孔子就成了美食家,不管面食还是肉食都追求精细精美,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厌”字在先秦时代基本上就有两个意义:一是表示憎恶、抛弃、厌倦的意思;二是‘饱足、满足’的意义。《论语》中这句话所使用的意义是‘饱足、满足’的意义。”这样,这句话的意思便十分明了,孔子在这里讲“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要过于追求细”,孔子的意思是不要仅仅着眼于生活,贪求食物的精细,但这也并不意味对于食物没有最为基本的要求。联系下文,孔子对食物的要求还是比较讲究的。这里应该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含义是连贯的,“一以贯之”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