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脑部上空的“记忆黑洞”,请问你何时消失不给我记忆添麻烦?
发现和修正错误的认知,需要我们能够具备自省的能力,能够审视他人一样审视自己的认知。同时也需要博览群书,跟更高水平的人交流,跟与你性格背景价值观不一样的人探讨,借以发现自己认知存在的问题。
学习了某项思维的技术并不代表你真的掌握了这种思维,更不能说明你会利用这些技术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因为这些技术和手段虽然都来自实践,但都经过了高层次的抽象、提炼和总结,所以如果要具体应用来解决问题,还需要跟具体的场景结合。同时更需要的是,要将这些手段转化为你自己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需要提升你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最后这些手段才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器。
《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一出出版超过40年,许多人读过,但仍然大部分人不会分析问题,不知道如何简单、符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了这些,就知道从一个从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到熟练用来解决问题并达到较高水平,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实践并提升你的基础能力。
只学到了人家的结果(框架,结构,模型等)但对于它的适用范围、土壤和文化却不清楚,就只能刻舟求剑了。
莎士比亚时代,天才的剧作家都是单打独斗,而现在的美剧编剧都是团队合作了
“这种方式,将艺术变成技术。如果你是一个编剧爱好者,也可以去研究这里面的桥段,拍出一套好莱坞类似的情节。如果你能设计剧情(剧情是一种更复杂的套路),具体的实现可以引用这里面的桥段来凑。”
我们擅长有形物品的思考,却不善于对抽象、无形的思维。但专家和高手一定是那些能够对客观的物质世界观察后进入主观的精神世界的人,他们能超越具体的物质和形态,总结提炼出更普遍的概念、关系和规则,这才是人类知识的疆域。在这个层面上,既有简单的事实,观点的记录,概念的解析,又有基于需求建立不同层面内容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按照流程的步骤,也可能是按照原因和结果,还可能按照解决问题涉及的多个角度。人类在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的过程中,经过思维的活动,将这个过程积累的认识和经验表达成公式、定律、模型、框架、策略等理论内容。
基于抽象程度不同,不同层级的套路可应用的范围不同。抽象程度与套路可应用范围正好相关:越抽象,范围应用越广。但越抽象,对需要利用它的人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则要求越高。套路的产生依赖于知识,实践的多寡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通常新手可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具体,可直接复用程度高的套路,而高手与专家能够产生抽象程度高但适用于范围广的套路。高手和专家的差异中,创新是核心要素。即使他们都能够创新出新的方法,但专家和高手相比,专家生产出来的内容适用范围更广,普遍性越高。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想达到顶尖水平,就必须具备套路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一相信你做的事情大部分已经有套路可循,先要去借鉴。有一部分特别成熟的套路可以用模型、框架、原则等展示出来,你直接找到就可以应用。
大部分套路不会写成很明确的形式,需要你从套路的外衣去找到这个内核,这考验你归纳提炼的能力;能够从表象看到本质,借鉴前人已经成型的套路,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使自己能够快速成长。
二通过深刻思考去提炼总结出套路,并用来指导工作。高手和专家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和领域有创新,而这个创新大部分表现为能够总结、提炼归纳出不同层级的套路来。只不过高手总结的套路是零散或者应用范围有限的,而专家的套路更多,更深刻和抽象,能够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场合和情景。
要想真正归纳提炼高水平的套路,你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对行业与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概念能力,从而能够以较高层次去俯瞰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结合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用套路,总结套路,创造套路,这是让你更快速长进的一把利刃,而不是只沉溺于解决一个一个问题或读一本一本的书。
为什么有的问题对于常人觉得十分困难,束手无策,而专家则一眼就可以看出蹊跷,找到对策?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是这样说的这种状况的:“这个局面提供了一个线索,专家可以接触到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而这个信息提供了答案:直觉就是认知”当一个人无法形成直觉的时候,就是记忆中欠缺了关于所遇到场景的信息,没有积累于此有关的套路,无法直接反应,只能通过思考和分析去重新寻找相应的信息。
专家型人才的效率极高,他们一个人能顶很多人;在许多情况下,普通员工摸索很长时间不得其解的问题,而专家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问题在哪里,并能知道如何快速完成;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事情,只有专家级水平的人才会做,而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从何做起?
《哈佛商业评论》上有篇文章提到过“一家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人才,顶尖人才和平庸者之间的差距,可谓天上和地上的差别。在重复者与事业性的工作中,顶尖人才的生产力通常是普通员工的2到3倍,而高度专业化或极具创意性的工作中,这种差距可能达到6倍或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