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大纲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倾启君

第一章

1.1 信息组织的环境与背景

  1. 手工检索时代:目录、题录、索引等。
  2. 计算机检索时代:各种检索系统,核心是数据库。
  3. 网络检索时代:检索型、目录型、混合型检索工具。
  4. 各种检索工具的涌现,目前互联网上运行的搜索引擎至少有几千种之多。

1.2 信息组织的相关概念与内容

1.3 组织活动决策的6个方面

第二章

信息组织系统的4种活动

第三章

3.1 什么是资源

3.2 资源的属性

  1. 资源域:每个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或类型

    • 域是一个直观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某一地点某一时间特设资源的分组,而不是基于天然或内在资源的任意分组。
      1. 对于物理资源而言,域的区别较为容易,即可以粗略根据物质容易感知的属性做物质类型的区分。
      2. 对于信息资源而言,容易被感知的属性往往不可靠和不相关,因此更多的是基于语义特征来进行域的区别。
    • 信息资源可以被分类和分层,但有时候类别边界不清晰却更有益于从弱结构的叙事内容到高度结构化的事务性内容发现信息资源的域。
    • 不同结构域或类型的文档可以根据被语义规定的内容区分,即通过其内部结构数量、呈现方式和内容结构的相关性。
  2. 资源格式

    1. 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数字环境,信息资源都可以以各种格式存在。当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存储时,信息资源的格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虽然许多数字信息都可以用来关联物理的或者数字的资源,但是知道哪个是最原始或者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十分的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独特的或者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言。
    3. 数字信息资源的格式种类繁多,基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比较:内容表示显性化程度和内容与表示的分离程度
  3. 资源的能动性

    • 代理是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资源可以自发引起自身的行动。主要包括被动型与主动型。
      1. 被动型:组织系统中的被动型资源无处不在,这些资源通常是无形的,只有某些行动的触发才能使得他们变得有价值。
      2. 主动型:主动型资源通常依靠自己创造效益和价值,有时候也通过触发被动型资源产生。
    • 智能性连续体:

      • 感知与意识:是资源媒介感知周围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互动的基础。但感知事物本身并不能为组织系统创造任何价值。
      • 刺激:
        • 当资源通过信息的感知采取行动时,才具备创造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 驱动器通常被用来描述可以控制物理机械或者系统的东西。
        • 资源通过传输信息来驱使灯的开或者关。
      • 关联:主动型资源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必须要与控制其他资源的驱动器相关联。
      • 计算或计算力:主动型资源通常可以通过阅读传感器的信息,然后分析信息的内容并不断去调整行动。
      • 可组合性与合作:智能的主动型资源不仅仅能够分析所搜集的信息和为之调整行为,还可以在共同遵守一定格式和规范的基础上,汇聚不同来源的信息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即开放、标准的数据格式和交流条款可以使得不同来源的信息聚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产生更大的价值。
    • 描述性信息对于描述原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被称为元数据。

    • 对组织而言,区别原始资源和描述性资源是一件重要事情。

  4. 资源格式与焦点:将物理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格式的对比与原始资源与描述性资源的对比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以下的框架:

    • A 物理形式描述物理资源
      • 描述性资源与物理资源的关系是通过将描述性资源以物理形式进行编码。
    • B 数字形式描述物理资源
      • 数字形式描述物理资源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通过图书馆在线目录定位实体图书馆资源的馆藏所在位置。
      • 数字描述性资源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描述了零售、运输以及每一个商品环节的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这些描述物理资源的数字资源包括了温度传感器和RFID标签等
    • C 数字形式描述数字资源
      • 描述数字资源的数字资源也就是对网络原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描述。
    • D 物理形式描述数字资源
      • 报纸广告、马路广告商品货架上的可以被手机扫描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二维码就是以物理形式描述数字资源。

3.3命名资源

第四章:

4.1 资源描述

4.2 资源属性

第五章

  1. 包含关系(是一个……、是……的一种类型、是……的一部分、在……中)
  2. 归属关系(是……作者的作品、是……的配偶、是……的员工)
  3. 拥有关系(拥有)

第六章

  1. 个人类别和机构类别往往基于文化类别而形成的。
  2. 文化类别倾向于描述我们日常经验和我们积累的文化知识。 这些类别描述了物体、事件、设置、内部体验、物理定向,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经验的许多其他方面。
  3. 文化类别的学习没有明确指导,主要是受照顾孩子的人的影响,它们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有关。
  4. 在组织系统中创建个人类别,以满足个人独特经验、偏好和资源收集所产生的特殊需求。
  5. 不同于文化类别,个人类别通常发展缓慢,持续很长时间。个人类别是为了回应某个具体状况或解决新的组织挑战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因此,个人类别通常具有较短的使用寿命,并且很少寿命超过创建它们的人员。
  6. 个人类别与文化类别有两点不同
  7. 首先,个别类别有时具有想象力(imaginative)或隐喻(metaphorical)的基础,对创造他们的人而言是有意义的,但可能会扭曲或误解(distort or misinterpret )文化类别。
  8. 其次,个人类别通常是专门的或综合的文化类别(specialized or synthesized versions) ,可以捕捉特定的经历或个人历史。
  9. 机构类别是明确创建和使用的,最常见的是用于许多人相互协调。
  10. 机构类别通常在抽象和信息密集型领域(abstract and information-intensive domains)中创建,其中需要明确和精确(unambiguous and precise categories)的类别来规范和系统化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重用,并降低交易成本。
  11. 机构类别不是描述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通过赋予比文化类别更正式和专制(formal and arbitrary)的语义模型(semantic models)定义类别进而改变或控制世界。
  12. 计算类别由计算机程序创建,当资源数量,或与每个资源相关联的描述或观察数量极其庞大时,人们无法有效地思考这些类别。
  13. 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来创建最简单的计算类别。
  14. 计算类别根据与最典型或最常见的相异之处而创建隐含的项目类别。
  15. 许多文本处理方法和应用程序使用简单的统计信息来按照语言、文档集合或单个文档中的频率来分类单词,并且这些类别在许多信息检索应用程序中被利用。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