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不拆不成器教育育儿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静待花开可不够

2018-07-11  本文已影响165人  毛妈Tracy

前不久,有个妈妈跟我聊天时,说到孩子涂鸦的问题。

“我家孩子3岁了,在纸上画画的时候,就胡画!问他画的是啥,他说不知道”

“那么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希望3岁的孩子画一幅很漂亮的画,还是对他的作品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哎呀,我也不知道了。我看很多文章说孩子胡乱涂鸦,就让他去涂,不能干涉,否则就破坏孩子的想象力了。但我又觉得这样什么都不知道的胡画也不对吧!”

不可否认,这年头当妈妈真的很不容易,育儿过程前怕狼后怕虎的焦虑似乎已经在这个群体中泛滥了。所有教育家都认为,孩子小时候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而且是没有被任何情况所约束的,比如当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圈,拿给孩子看时,他们会告诉你它是苹果、它是太阳、它是气球......,而拿给我们看时我们会顾虑很多思考很多,最终得出结论:就是一个圆圈啊!

所以,保护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该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独立的能力,会把想象力和“突破规则”联系起来,会把“想象力”和知识对立起来。可有意思的是,想象力最初就和规则密切相关。

最初的想象是什么?是神话传说。

遇到电闪雷鸣,古人无法解释这种天气现象。古代中国人认为是雷公电母在作法;古代北欧人认为是雷神索尔驾着公羊战车奔驰而过。

人类为什么要想象出这些?因为我们希望世界是合理的,我们对所有不合理的东西要求有一个解释,阿修罗追逐日神和月神,所以有了日食和月食;海神挥舞着三叉戟搅拌大海,所以有了巨浪——人类用神话创造万物背后的运行规则。

——选自《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和孩子玩过一个假装游戏“狼和小猪”,我扮演狼,她扮演小猪。

第一次,我只告诉她,现在我是老狼,你是小猪,我们来玩吧!

孩子一头雾水的看着我,她什么也没有做。

第二次,我告诉她,现在我是老狼,你是小猪,老狼要来吃掉小猪啦!

孩子转身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大叫,不要不要吃我!

第三次,我告诉她,现在我是老狼,你是小猪,老狼慢慢的朝你走了过来,你猜老狼要干什么呢?

孩子想了想,说,老狼可能想和小猪一起玩游戏吧!于是我们一起玩游戏。

紧接着,孩子说,现在老狼要吃小猪啦!于是我们开始追逐

最后,孩子说,现在小猪要赶走老狼,于是她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来充当她的武器,准备赶走老狼。

所以,发现了吗?想象力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它和规则、知识一点也不冲突。可以说,想象力就是建立在规则、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没有规则,没有知识,孩子的想象力并没有任何的激活;第二次,完全限定规则之后,孩子按照剧本来表演,她的想象力体现在了她对于剧本的理解上;第三次,部分限定规则之后,孩子脑洞大开,她的想象力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想象力和规则相辅相成,规则激发了想象力,想象力又反过来刺激规则。也许我们是被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而禁锢,也许是被应试教育而禁锢,也许是被社会而禁锢。当我们看军事新闻时,我们以前看到最多的是“仿造”这个词,而如今看到最多的是“自主创新”。在我们祖辈时,没有人会想过可以在两地进行通话,后来有了电话,再后来又有了手机,我们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在发生变化、生活在发生变化,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的想象力密不可分。

当代有一些野生儿童教育“砖家”,建议在幼儿学习的早期,少教育孩子知识,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种把知识和想象对立观点非常狭隘。我们常用“天马行空”来形容想象力,须知天空虽大,天马虽快,“行空”还需航线审批。最好的想象力,是在丰富知识下逻辑自洽的想象力,越多知识,越多想象。只有填鸭式机械灌输的知识、教条式死板被动的知识才会让孩子失去想象的空间。当你真正对知识感兴趣并不断探索时,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会构成想象力坚实的骨架。

——选自《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 好一个跟标准答案不符!

很多人因为这个故事,开始批判知识,叫嚣“学习知识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有家长跟我说“小心点!你家孩子这么小就开始看书,她以后一定会变成书呆子!”

故事固然是真实的,但仅仅因为这样一个故事就把“想象力”和“知识”置于水火不相容的境地,可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没有看见过小鸟飞的孩子,能画出长翅膀的人在天上飞么?

甚至,孩子画的这个“飞人”是横着飞还是竖着飞,都和她的一些知识储备相关,横着飞,他很可能是看到了飞机飞行,竖着飞,他很可能是看到了火箭升空或者孙悟空升空……尽管半个多世纪以前,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更应该提醒大家的是,这句话的后半句:“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告诉我们,尽管想象力很重要,但它就如同1后面的那无数个O一样,没有知识这个1立在前面,再多的O都是虚无的。

所以,想不断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请给他源源不断的生活体验和知识。

我们可以怎么做?

1、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2、多陪孩子看绘本

3、多用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觉得这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样?……”

想象这个词虽然总是和“自由”联系在一起,但想象力本身,其实是非常不自由的。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家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这个镣铐就是“逻辑”。

简单说,想象是“有逻辑”的扯淡。

想象是一个使用公式计算结果的过程。根据公式、输入变量、自然而然会输出一个结果。这个公式,就是故事内在的逻辑。

——选自《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当我们用“what if(如果)”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时,我们会进入一个初级的幻想世界。“如果老鼠会说话,如果猪会飞,如果猫能开车……”

想要写一个像《指环王》,或者《哈利波特》这样优秀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而我国的《西游记》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基于一个大背景时代——唐,真实的故事——玄奘西行,构建一个“self-consistent(逻辑自洽)”的想象世界。有人、有神、有妖,妖会吃人,神会收妖;有努力,有风险,有收获,81难方可求取真经;有友情、有爱情、有背叛,任何情都需要经历考验……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

对于家长们来说呢?近几年很多文章说“中国孩子想象力堪忧”“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排名倒数”,引发了一众焦虑,甚至“读书无用论”都能和想象力扯上关系,但仔细想想,中国“what if(如果)”式的想象少么?

我们缺少的更多的是“self-consistent(逻辑自洽)”能力的培养。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次对话,妈妈觉得孩子在画纸上胡涂,究竟干预还是不干预呢?

回答:有注意事项的干预!

1、确定孩子年龄大于等于3岁。

2、请在画前问一嘴:“宝贝儿,你想画什么呢?”

3、请在画中闭上嘴巴、绑住手

4、请在画完后再问一嘴:“能给我讲讲你的画么?”

天马行空固然要保护,别让“天马行空”变成了“地牛刨洞”。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千万别做“静待花开”的家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