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
有两个地方,除了去上班外,可能没有人愿意去的,一个是医院,一个是陵园。偏偏这两个地方每天都很热闹,人气很足。在市区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有一家老牌医院,在医院六楼的一间病房,房间不大,大约20平米,放两张一米见宽的病床也还显宽敞。
病房里住着两位老人,一个鹤发童颜,91岁,年青时是个军人,上战场没几天就受伤下火线,16个战友全部阵亡。老人一生头顶光环,养尊处优,离休后工资有九千多元。
另一床的老人77岁,皮肤粗糙黝黑毫无光泽,年轻时离开农村的家,在商业局开车,意外出车祸致人死亡,心存阴影,又打着背包回到穷山恶水,退休金2千多元。
两位老人因病之缘同居一房,离休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靠着父亲这棵大树都进了事业单位,衣食无忧。老人治病,国家全包,儿子自然是不用掏一分钱,闲暇有空便来看看父亲说说讨好的话,尽父子之情义。
退休的老人有一个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买车跑运输,如今赚的钱毫不逊色于离休老人的儿子。老人看病有医保,自己出的那部分,老人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付了,自然也不忍心要儿子出钱,儿子来看看便是以为尽了孝道。
两位老人都是肉身,吃喝拉撒还是要的。离休老人有一个女儿,老人出两千元钱让六十岁的女儿负责吃喝,拉撒洗漱雇了个50来岁的女护工。退休老人有两个女儿,吃喝拉撒洗漱由老伴和两个女儿担负,两个女儿出钱出力,日夜精心护理。护工哪能会如此细微,退休老人这方面胜出。
两位老人都是慢性病,是医院的常客,离休老人常来医院,家人不会“伤筋动骨”,不过是让护工多一次赚钱的机会。退休老人一年几次闹腾,家人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省吃俭用的钱渐渐被医院“抽水机”抽干。几次差点拔去呼吸机放弃救治,老人还是顽强地挺过来了。
平时靠呼吸机活着的退休老人,每一次抢救,家人会面临艰难的抉择,终究会是人财两空。离休老人驾鹤西去,还会给后人留下丰厚的死亡补偿金。目前两位老人还继续地活着,呼吸机和针管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老人该如何死去?据说作家巴金老人在身上插满管子被折磨了很久才撒手人寰,痛苦只有他知道。杨绛老人有先见之明,申明生命最后一刻不准抢救,最后如她所愿。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愿如杨绛老人一般,像个读书人样体面地死去。
愿如此体面的死去,还活着的名人有台湾作家琼瑶,遗嘱已经写明,不要用各类插管维持将尽的生命。
说这么多,还想说的一句话漏掉了:生男不如生女。这句话在杨贵妃时代很流行,当下其实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