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灵与方法科学科普与文化法律法学与诉讼

无问西东:利己主义与家国情怀二者可得兼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72人  正洪观点

电影《无问西东》,小编是含着眼泪看完的,为片中四代清华精英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在看片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四代清华骄子,他们到底是不是利己主义者?回到家是写作本文时,我有了完整的答案:他们都是利己主义者,并且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小编崇尚家国情怀,但也不排斥利己主义。因为,我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对私权利有着特殊的职业敏感和理解。因而,本人认为,家国情怀与利己主义并不矛盾,两者是二位一体的统一体。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却存在以家国情怀否定己主义的倾向,从而导致我们的家国情怀行之不远。这种文化倾向,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到“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文革思想,一脉相承。

我们对利己主义的否定,是基于两个不恰当的认识判断:一是把利己与本能相混淆。利己来源于本能,但与本能有着较大的区别。利己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约束与调适本能,使本能对个体自己的损害最小化,使该个体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二是把利己与损人相混同。利己是将自己的事情安排好,把个体本能对自己的损害降到最低,让个体最大限度地履行对本人、他人、社会、国家的义务及责任。但是,我们的文化偏偏要将利己主义界定为,从他人那里攫取利益和损害他人利益。

从法律角度看,一个人要先做好“市民”,才能最终做好“公民”。市民是对自己尽责,公民是对国家尽责。然而,在我们文化背景下,有时会将“公德”与“私德”相混淆。比如,在公共环境随地吐淡,我们往往是将其界定为有损公德,其实这是私德有亏。由于,我们过于强调对公德即家国情怀的倡导,忽略对私德即个人责任的构建,乃至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德问题,因而反过借助公德的力量,来解决本该由私德解决的问题。这相当于用高射炮打蚊子,岂能有效?

中国文化的种安排,是一种十分弱智的选择。虽然文化的本质就是忽悠,但是这种忽悠必需切合实际,做到相得益彰、皆大欢喜,这才是有效有益的忽悠;相反,则是无效甚至有害的忽悠。

家国情怀,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以家国情怀为名逃避个人义务及责任,或者以家国情怀为名打压和摧残他人,这样的家国情怀则走到了其反面。因而,家国情怀,必须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基石之上。离开了利己主义谈家国情怀,都是伪家国情怀,或反家国情怀。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不珍惜的人,很难相信他能去爱和珍惜他的家国。

其实,中国成语“拔苗助长”针砭的就是这种文化理念与心理习惯。不注重对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侧重于灌输做国家栋梁的意识,结果培养的多是废才。人都还未成年,就喊去打仗,那叫去送死。“五道杠”少年,就属于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催生出来的事物。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谈论利己主义时,那一次不是在说别人是利己主义?我们在谈论家国情怀时,那一次不是在指责他人缺乏家国情怀?在这里,在这种情形下,利己主义也好,家国情怀也罢,只不过都是我们用来打压他人的工具而已。

柏扬先生在其《丑陋的中国人》中,所阐述的“酱缸文化”与“窝里斗习惯”,就是洞悉了我们这种打压他人的文化现象。但是,其未能揭示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选择根源。

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的文化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区分失当。具体地讲,就是对利己主义与家国情怀的界定与使用不当。其中,把个人主义界定为坏与丑,把家国情怀界定为好与美。也即,把利己主义从家国情怀中剥离出来,作为家国情怀的对立物,来加以否定与批判。如此,抽空了家国情怀的内在基础,使家国情怀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变成了纯虚假、纯虚伪的画像涂抹与行为表演。

然而,虽然我们的文化对利已主义持否定态度,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概念上的否定,而现实社会的情况以及真实个体的感受,则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们文化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人的文化价值与人的自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撕裂。具体体现为:当我们用利己主义否定他人时,这个方法很爽、很受用;但是,当我们自己被他人用利己主义否定时,这个方法则很不爽、很不受用。文化给予我们的,永远是纠结。

我们的文化,存在一种倾向,努力地把人们的观念状态与能力素质,往“眼高手低”上推。原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在其《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中,提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概念。钱教授的文章及观点,得到很多人的附合和追捧。其实,钱理群及其附合者的思想意识,正是制造前述“拔苗助长”及“眼高手低”现象的文化推手。我们的知识精英们尚且是如此,更何况我等庸常大众了。我们遗忘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梁植为清华博士在校生,其在参加由高晓松、蔡康永、马东做评委的一档电视节目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迷茫,其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但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他的疑问或提问,当场遭到清华学长高晓松的驳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该视频在网上的点击和传播十分火爆,人们普遍为高晓松点赞,认为他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然而,小编则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恰恰出在像高晓松这样的思想认识上。在今天的中国,绝对不缺两种普通人,一是随地吐痰的普通人,一是满口圣贤的普通人。然而,这两种人往往又是一种人。人都都还没有做好,但却要去做圣人,有这样的可能性吗?因而,高晓松的母亲那句著名的话语,应当改为: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当下的精细与琐碎。

看了《无问西东》,必然会记住它的主题话词:活得真实,无问西东。对这句话,我的解读是:利己主义也好,家国情怀也好,首先要做好自己,才能为家国尽责;所谓为家国尽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做好自己。这才是有支撑基础,行之久远、持续有效的家国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