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
在学生时代,曾读过一个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大概讲了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因为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但两家都是祖上产业,时间久远了就变成糊涂账,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还修书一封寄给张英。
张相府家人则打了一个如意算盘,遂驰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并快速回复给老家人。
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后,张英的老家人看了回信,让出三尺,而吴家人见状,也自觉退让三尺,从此便有了“六尺巷。”
这些年也许是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很多事已经是不争不吵,只会静观其变。
好像觉得人世间没什么是放不下的。
我先生哥哥家打地基建房子,我先生身在外地,不知家里情况。原来我是秉承着不想让我先生吃亏的心态,因为大嫂的心眼缘故,分毫不想退让。
可昨日我去看了他们打好地基的占地,在路边,而给我们留的是在里面。他们占地四间,给我们留了里面,估测也就三间位置。
我跟婶子们去看了,我并没有生气。总想着,这是你们兄弟之间的事,我不参与,再说,好像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他们打个地基目前也花了不少钱,大嫂日夜睡不好,眼睛脬肿。
我心里竟然还在庆幸自己能吃能睡能喝,电话闹钟打雷都吵不醒的睡眠。
我真是福气了。
我好像没有一丁点的生气,给我们只留了三间,并不是对半分。
脑海里就浮现“六尺巷”的故事,是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我又不是没住的地方,何必因为这点事情弄的不开心呢!
现在住所空间大反到成了累赘,还得打扫,不是吗?我不喜欢做家务,恨不得清洁打扫一次能管一年的人。
有时候我真佩服我自己的心态。
因为我原生家庭,我母亲和婶子就不和谐。那时两家人住一栋老房子,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吵的你死我活,甚至还大打出手。
曾经他们为了一点地基,婶子就喊着她老表们来群殴我爸妈,那时因为我身处外地,没能及时赶回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二叔去世,婶子再次嫁人,她为人无极霸道,卖给姑姑家的地基,又去泼了回来。
村里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臭名已经昭著。虽然我现在不恨她,但已经很少来往。
再回过头在看自身的这件事,我先生的哥哥也是我一直尊重的人,虽然大嫂有时候做事真的很让人讨厌。但其实我心里已经不讨厌她,就是不想与她多说话而已。
我自来喜欢简单的生活,不喜欢复杂的是非。
所以不论是什么,我不会去争。
一切我先生自己看着办。
人生在世,几十年光阴如梭,那时便是尘归尘土归土,谁又会记得谁?
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福气,他们过的如何,理当由他们自己创造。
两三百平的房子,你睡觉的不过就是一张床,几十年依旧如此。
空间大,争的不过是面子而已。
很多事,为了面子伤了和气,我觉得也是不值的。
对我来说,做人需大度,就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再多稀奇的东西,尘归之后,谁又能带得走一粒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