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英音,和遥远的英格兰
上一篇日记中提到的BBC,很多朋友问我你什么有时候认识了媒体的朋友?我说此BBC非彼BBC Broadcasting,而是British Born Chinese。为什么周三偶遇BBC前同事KZ会那么激动呢?其实无非是一些情节。其实我与KZ只有一次交情,他是我在前公司不多的同样职位的亚裔面孔,所以在去年他来出差的时候,我主动约了他午饭。无奈我俩当时那种职位跟着市场,要守在桌子上时刻待命,所以我们只是一起去周边的一个亚洲三明治店买了午饭,而并没有空能坐下来吃。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居然依然记得那次是我掏的腰包,让我很是惊讶。
都说选择和谁吃饭是最大的艺术,对于一个热爱culinary的我来说,如果选不对人还不如自己吃。虽然我们并不能预见自己是否会选对人,然而你总是会预感到哪些是你可能谈的来的人。记得那也是寒冷二月,KZ穿着外套吐着哈气说他每次来总部出差都有预期这种天气,但是每次还是比他想象的冷。亚洲三明治店在公司过两三个街口的拐角处,短短的往返路程我们聊了很多。我惊讶的得知他虽然是在苏格兰出生,但是祖籍是天津的。在国外碰到同乡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由于初次一起买饭,他还是有点羞涩,当问及他是否能用中文交流的时候,他腼腆的说了句“还可以”,却还是回到了英文的交流中去。然而英文交流也是愉悦的,因为我从小接受英音教育,所以对英音的向往也是几十年的情节。
所以,冲着对“天津”和“英音”的情节,和老天爷给的偶遇,我们又在一年之后一起吃了一顿晚饭。我特意挑选了唐人街一家很有名气的海鲜菜馆,觉得天津人永远心心念念的都是海鲜。这次谈话我们除了八卦前公司一些有的没的,我们还有趣的讨论了一些英语和美语用法的不同、天津话与普通话用法的不同。比如他每次暗指他的朋友怎么样,他都会用“mate”这个词,然而我们在美国从未使用过。因为英语里有teammate这个词,所以mate本意并不难理解,但我还是特意打断他问了这个词的意思,他说应该是,关系比较近的朋友。我忽然想起了美语的一个近义词,“所以是和bro的意思一样吗?”他惊讶的看着我说,原来美国人真的用“bro”这个词吗?他说他以为只有在电影里才会看到呢。以为是一种更老的传统,已经不再继续被引用。我说才不是,尤其是在trading floor这样的地方,更是盛行啊。随着这个引子,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名词,即dude,可能是bro更随意的一种说法。我和他提起,最有趣的一次是在bloomberg上被我们的交易员CK称为dudette,让我觉得CK既尊重我的性别又表示和我的关系很近。KZ再次惊讶的看着我说,真的存在这个词吗?当然不啦,哈哈哈,可是有时候这样用传统的后缀("ette"一般表示女性)去自己创造一个词来表达想表达的一起真的很有趣。
夹杂在我们对话中的还有一些天气和房市的对比。讲到伦敦房价之类的他会努力的把单位在脑中换算到square foot, 讲到伦敦最适合旅行的季节他又会费尽心思的想把摄氏度转换为华氏度。然而虽然在美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依旧保持着中国对单位的习惯,即千米,平方米;摄氏度。所以每次看他费劲巴巴的在那算,我都果断的打断了他说,你用你习惯的单位说就好。很神奇觉得小小的一个单位不用转换,却让我们的对话更轻松,拉近了朋友之间的关系。论缩小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这次吃饭另一个发现就是,KZ的中文变好了很多。我打趣的问他说是不是都是他女友的功劳,他说应该是的。虽然他从小在爸爸妈妈中文的熏陶下了解一二,可是一直到大学才真正和很多讲中文的亚裔或中国人接触,然后神奇的发现自己了解的一些词汇的读法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天津方言。比如“摸”这个字,他一直念“mao”,却并不知真正的读法“mo”。又比如天津的小吃,天津话为“嘎巴菜”,而外界称“锅巴菜”。他就这样一路纠正了很多自己的发音,却还是很倾向说英文,直到结交了现在的女友,是在山东长大的山东人。我说你什么时候选择说英文什么时候选择说中文?他说看心情。我的观察发现,其实当他谈论生活或饮食的时候,他更倾向用中文。谈及工作、房价、跑车、市场、以及现实的种种,即便我用中文开始一个话题,他还是会慢慢回到英文对话。
在KZ身上我见到了少有的第二代移民的一种乐观与爽朗,还有对自己的父母第一代移民的认可。大学中和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数ABC,都自我意识非常强,有一点identity crisis,有时候会做出很wild的事情来显示自己是一个美国人,有时候又有点抑郁,埋怨爸妈并不能理解他们融入社会的苦楚,然后还是会stick在自己的ABC的小圈子,没那么多白人朋友,也没那么多中国人的朋友。KZ却很特别,他身边很多外国朋友,却又最传统的选择了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女孩儿做女友。他很感恩,反复和我说过几次,觉得他的父母一代对他们这一代付出的是太无私的,给他们带来的平台是他们如果在中国长大而无法企及的。包括他们承诺对于未来第三代孩子的抚养的帮助,是多么的可贵。他说这些的时候,我在他的眼神中又看到了一些中国的传统美德。他打趣的说,在中国的时候看到好多富二代开豪车,其实都是父母赚的钱,他说他不知道那些父母怎么想的,等他退休的时候他有钱一定要买法拉利自己开,才不会给他的孩子开,lol。
相见总是短暂,聊着聊着他已经要去赶回伦敦的飞机了。我们提及了我们多年想去伦敦,重温我14岁第一次踏出国土的旅行,却一直未能成型。也许这也是包涵在这顿饭中的一个情节。他说如果我们去,一定要让他提前知道,这样可以帮我们提供一些行程的建议。
遥远的英格兰,住着一些有趣的人们,还装着我年少的一个夏天。也许有一天,我还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