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斑驳了的岁月痕迹
曾有一段特殊的年代,从小在我的记忆深处。破碎、断裂得没有完整地印象,却又往往觉到想到就斗志昂扬和激情彭拜。
这段岁月,我只是一个听众,一个神往者,一个缅怀的人!
这就是三线建设,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岁月。
小时候,周边总有许多奇怪的地名。它们不像李家坳、张家湾、青杠坡、东坡堤等等,那样具有地域特色。要么以居住的人命名,要么的地形命名,再或者以历史文化命名。
而它们,只是一串串奇怪的数字,061,417,405,419,513,512,。。。。
那时的我,和许多当地的伙伴一样,完全不懂,但又充满好奇。
后来上学了,发现有的同学读的是子弟学校,知道有一些工厂自己有学校,和我们农村孩子不一样。后来读高中,发现这座城市里有一条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和苏式建筑,它叫上海路。
那时候不明白,这条路承载了多少异乡人的梦想和岁月。他们在这里,在这深山里,默默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知识、激情。只有看着这梧桐树,怀恋自己的家乡。于是把每天上下班的路,命名为家乡的名字——上海。
再后来工作了,由于工作原因,走进了很多那个时期的厂区。也听说了很多曾在这片土地上的繁华与梦想。每一次走在在长满高大梧桐的山间道路里,看着两旁依山而建的斑驳的、坚固的、朴素的建筑群,眼前终会浮现一片一片的身影。
他们穿着六七十年代的军装,剃着板寸或者扎着马尾辫,骑着自行车,谈笑着风声,穿越在高山茂林之中。
他们之中有农民的子弟、有军人、有工人、有知识分子、有科学家。。他们来自山东、江苏、上海等等不同的地方。他们从五湖四海,天涯海角,聚到了这山里,只为了同样的一个梦想——为了祖国的强大。
别了最亲的人,离开了最恋的家乡,把青春梦想,或者艰辛汗水,浇灌在这深山的土地上。
沉睡千年的群山,因为他们的到来,唤醒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1984年到1980年,超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与苏联交恶,美国及其盟友围堵加紧,国家实施了中国经济史上声势浩大以备战思想为指导的工业迁移战略行动,史称“三线建设”。
15年多的时间里,400多万人,上千万人次,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涌入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
这场规模浩大的工程,彻底改变了中西部地区工业、交通、医疗、科研等经济领域的发展,直至今时今日,依然为地方经济发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乘凉不忘前人种树的辛劳。
我的家乡作为西部地区当年三线建设的一个小地方,我为他们,那些曾经的建设者,感到骄傲!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国际形势巨变,国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三线产业,很多已经逐渐的迁离了当时闭塞的山区,也有很多成为军民融合企业。
只留下了这深山里、茂林中,斑驳的、陈旧的厂房和院落,还在宣示着往日的繁华和激情!
时常走在这样的林荫道里,看着这些遗迹,想着那些岁月,仿佛那些年轻人,还骑着自行车,这在三五成群,谈笑风生!
偶尔也会遇到一两个老人,有本地口音的,也有外地的。
但他们都是来自别的城市,别的省市。
看着他们,我觉得既陌生,又亲切!
而他们,看着这些地方,也是既陌生,又亲切。因为变化,因为岁月流逝,一切都变得陌生。因为年轻时的岁月,梦想,曾留在这里,所以有亲切。
看着他们的影子,我看到了过去,看到了将来,也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