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开始学古诗
[文字家园]
最近,梅花开得如火如荼,我也赏得如痴如醉。那天兴起,上网搜索咏梅花的诗词,竟然收获好多呀。
一条一条品下来,突然感觉眼前这梅的世界广阔了很多、厚重了很多、丰富了很多、诗意了很多、有趣了很多。这其中的道理就如乔治·马丁所说吧——“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那天,读叶嘉莹先生的《好诗共欣赏》,她在开篇就说:“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兴’,意思是在人的内心有一种兴起,有一种感动。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个很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让人心不死。”
“让人心不死”,太美好了!而我们的古典诗词更是语言的凝华,我突然产生了学古诗的念头。
《红楼梦》中,黛玉听说香菱想学做诗之后,性格并不爽快的她竟然自告奋勇做起了香菱的老师。可见黛玉也觉得学诗是好事。
可是,应该如何学起呢?
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方法是先大量读诗——先读一二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律诗,然后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把他们的诗作细心揣摩熟透了,再看些陶渊明等其他人的诗作。“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可见,读诗非常重要。
不过,到底从哪儿入手读呢?我还是有些犹豫,因为我觉得《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精华呀,难道不读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中的话,更是令我对《唐诗三百首》极为崇拜。
我决定,我还是先读透《唐诗三百首》,然后再王维、杜、李吧。
说读就读,这两天我已经开始读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12首中的第1首。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当然,我的读是很下功夫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弄懂了诗的创作背景、内涵等等。
我发现这首诗意境优美、思想高洁,读着很享受。尤其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堪堪真君子啊!
不过,我觉得光懂得这些是不够的,还得通过翻来覆去地朗读、背诵,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诗的精华。
可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呀,头脑也不灵光,不容易记住啊,咋办呢?只能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吧,只能发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精神吧?
于是,今天早上我开始挤时间,挤出来的是上班路上的时间,一路上我都念念叨叨反复地背这首诗。如果有人听见,会认为我是疯子吧?哈哈哈~
原先不太熟悉的诗,一路念下来,竟然已经熟练到语言跑到思维前面了。开心,以后继续~
这首诗还让才疏学浅的我认识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互文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彻底颠覆了我对一些诗的理解,最典型的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我脑补的画面一直是: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两人举杯遥遥相对。其实,我心里也一直在小声嘀咕的:“这荒郊野外的,两人还端着酒杯作别?古人也太有雅兴了吧?”
如今懂得了互文,才知道这一句真正的意思是主人和朋友都下了马,然后一起登上了船,在船上“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才是正常人啊。
这些都是读诗的收获呀,我要把这个“读”坚持下去。当然,这个“读”必须是精读,不求快,只求精。
我相信诗歌是一种营养,它一定能够丰富我的人生,增长我的智慧。“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还想沾沾诗书的光,给自己添些气质呢。
这个flag就此立下了,我会好好用功,努力让它成为不倒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