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简友广场

金陵杂俎之江南才子唐顺之

2021-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随园少年
威尼斯月色美

现在的县级城市宜兴市隶属于无锡,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距离上海、杭州、南京基本在两百至三百公里之间。宜兴历来人文荟萃,被称为“教授之乡”和“院士之乡”。

实际上,历史上宜兴基本属于常州府领导。加上宜兴与常州所属武进县毗邻,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常州人到宜兴学习居住的比较多。唐顺之号称荆川,实际上就是宜兴的主要河流荆溪的别称而已。

唐顺之是明代著名文人,宜兴很多学子跟随他学习并考取进士,如著名的礼部尚书万士和。但是文人性格与官场习气不相投,唐顺之经历也很曲折,多次经历官场沉浮。他在宜兴南山居住十多年,与宜兴结下难解之缘。称唐顺之“半个宜兴人”毫不为过。

随园少年收藏有几种类型宜兴县志,其中清代进士徐喈凤主编的《重刊宜兴县旧志》以明代宜兴县志为基础(明代县志原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版本),记载宜兴地方历史比较详细,其中卷四《学校志》记载,唐顺之为《学校志》所写《记》一篇,约950字,《荆川文集》也有收入。该文写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嘉靖二十四年(1545)勒石发布。并注明刻石与《荆川文集》略有不同,以文集为主。

而《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记载更加详细: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嘉靖十四年由编修罢归,客居宜兴,居邑人杭封别业,有暮春游宜兴南山诗云:“清溪知几曲,惟见白云深。一入蘼芜径,欣闻採樵吟。春莺未停啭,夏叶始繁荫。乘此纵长啸,悠然物外心。”十八年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以诣东宫称贺,上怒,诏削籍归,乃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又敕起兵部郎中,因平倭功历官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子鹤徵,字元卿,官太常卿。游览宜兴桃溪之胜,买地筑室居之。喜登龙池山观旭日东升,捐资建禹门禅院。

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唐荆川的文学才能。而且他的儿子唐鹤徵特别喜欢张渚镇的桃溪河,喜欢爬龙池山看日出。桃溪河是宜兴著名景点,随园少年的好友、宜兴籍画家吉春阳老家就是张渚镇的,他的国画很多就是以桃溪河为背景创作的。龙池山则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极其优美。

宜兴著名的万士和、万士安兄弟从学于唐荆川,宜兴地方志记载,荆川爱万士安清约勤厚,士安后以贡生进入北京,在万士和官邸病逝。而长兄万士和,号履庵,也从业于唐荆川,嘉靖二十年(1541)考取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北京礼部侍郎,右副都御使,因得罪张居正,引疾致仕。著有《履庵集》《续万履庵集》《万文恭摘稿》传世。

随园少年在杨公井古籍书店淘得的《国榷》

《明史》记载,唐顺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官员,父亲做过永州知府。这就给唐顺之生活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顺之生有异廪,博览群书。三十二岁,即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按照古代惯例,会试后接着是廷试,廷试也是第一的话,就是状元郎了。但是也有不进行廷试的情况,这样会试第一就等于状元。明代可能没有选状元的传统。

进士按照惯例授予庶吉士,作为预备官员。当年主持考试的座主张璁因为“大礼”事件,很多进士反对张璁的主张,所以憎恨翰林院,把很多翰林庶吉士,赶出去了,翰林院为之一空,但是意欲单独留下顺之。顺之固辞,于是被调到兵部做主事。由于唐顺之看不惯张璁的所作所为,引疾归。

这个记载与宜兴地方志所记载略有出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升至吏部。嘉靖十二年(1533)秋,诏选顺之编修,校对累朝实录。工作即将结束,唐顺之又想告病假,并请示嘉靖帝。谁知张璁扣留其奏折不发。有人散布谣言说顺之意欲疏远张璁,张璁思前想后感觉有这个迹象,大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并申明永不复叙。

至嘉靖十八年(1539)再选宫僚,才起用故官,唐顺之兼春坊右司谏。但是文人性格再次让顺之出现波折。那年唐顺之与罗洪先、赵时春突发奇想,请朝见太子,而此时嘉靖帝正处于病中,加上嘉靖帝生性多疑,触动敏感神经,大怒,这三人都受到严厉处分,唐顺之再次被削籍归乡。

唐顺之灰心丧气回到宜兴,在阳羡南山杭氏别墅中,静心读书十余年,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写诗作赋,也很快活。不久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江南江北也深受其害。兵部侍郎赵文华领衔出师,上疏举荐唐顺之。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但是当时唐顺之父忧未终,按照规定不能出差。有旨免丧,并召为职方员外郎,不久进郎中。

唐顺之被委派审核蓟镇兵员情况,经过实地调查,蓟镇实际缺员三万多,而且兵员缺乏训练,不能参战,因此上疏条陈九事。王世贞的父亲、总督王忬以下各官员都被降级降薪。唐顺之不久又被派往南直隶、浙江视察部队,与总督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认为御贼上策,是御贼于海外,不让他们登陆,万一登陆,那么沿海内地必然受其祸害。于是顺之亲自航行海上,查勘海洋贼情,从江阴出发抵达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随从人员皆惊吓呕吐,唐顺之神情自如。

倭寇驻泊崇明三沙洼,唐顺之监督舟师引至海外,进行决战。斩杀一百二十人,沉舟十三艘。擢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官小权轻,擢升右通政。

唐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之于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敌寇于姚家荡。倭寇窘迫,退至巢庙湾。顺之紧追不舍,杀伤相当。将领们认为应该团团包围倭寇,断水断粮。顺之认为此非良策,指挥士兵抵近敌营,用火砲攻击,不克。三沙那边又屡屡告急,没有办法,顺之只能挥师增援三沙,监督卢镗、刘显进击,再次失利。

顺之愤怒,亲自跃马布阵。倭寇构筑高楼瞭望官军,看见顺之军队队列整齐,军纪很好,吓得坚壁不出。副总兵刘显请求退师,顺之否决,亲自持刀直冲向前,离开贼营仅仅百余步。卢镗、刘显害怕失利,坚决请求顺之回来。

时值盛夏酷暑,部队已经出海两个多月了,大部分人生病,顺之也病了,于是只能返回太仓。

李遂改往南京任职,唐顺之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为巡抚。顺之病重,但是因兵事紧急,不敢推辞。渡过长江,倭寇已被李遂等所灭。淮、扬大饥,唐顺之上疏条陈海防善后九事。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长江汛期到来,适宜出海。唐顺之不顾身体有病,力请出海,越过镇江焦山,刚刚达到通州就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四岁。讣闻,予祭葬。按照惯例四品官只赐祭,顺之因军功得赐葬。崇祯中,追谥襄文。唐顺之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凡天文、音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术数等无不穷极原委。有《左》《右》《文》《武》《儒》《稗》六《编》传于世,后世学者不能窥测其奥妙。子鹤徵,隆庆五年进士。历官太常卿。亦以博学闻。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