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10)卷一 三焦部位说
2024-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岐之
《中医医理浅说》(10)
卷一 三焦部位说
“上焦统心肺之气,至隔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隔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至足。上焦天也,中焦地也,下焦水也。天气下降于地,由地面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三焦的位置已有定论,其功能也有共识,“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们对三焦的议论在于脏腑与三焦的关系,三焦的功能实为脏腑之功能,为何还要另有三焦?三焦不象脏腑那么具体,是否多余或虚无?
人体中有三气,宗气、元气和中气,分别于上焦、下焦和中焦。从生理作用来看,三“气”是不同的。
心肺之气为宗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肝肾之气为元气,元气是藏于肾的肾精,由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水谷精微所化。肝主疏泄,藏血。肾藏精,二者血能生精,精能化血。脾胃之气为中气,中气是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纽,使得清气得以上升,进而化为火,而浊气则下降,最终转化为水。
“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宗气、中气、元气三气实为一气,一气阴阳。宗气为离,阳中藏真阴,向下;元气为坎,阴中藏真阳,向上。中气为真阳真阴之交,纳天地之气,促进新陈代谢,推动阳升阴降,循环往复,一焦遇阻,三焦不通,气机不畅。也就是“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之说。
三焦实为人体阴阳变化的概念,从三焦之气辨阴阳,脏腑是不能替代的。(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