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茅盾
拖了四五年,终于看完。一度以为这书跟其他想看的书比根本没有看头,没有看的必要和价值。因此便让我惊艳了。
不是说好书就是每个时代看有每个时代的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么?
没想到几十年前的上海便是与今天没有什么大不同,一边是实业,一边是金融市场,当时是公债,如今花样更多,连房地产也能算得上。
前几年也是投资实业vs投资房产的对抗,吴荪甫他们不也是?只是他们有战乱一大背景,更加混乱。
乡下vs上海城市,有很多的四妹,从乡下来到上海,与她也类似,对这上海又爱又恨,来过,便与过去不同,回不去,也失了从前的平静。
故事还算粗糙,尤其是感情方面的,作者估计不是特别擅长,虽然他已经竭尽全力去描写细微的情绪、心理变化了。
作者最擅长的是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一种张力,整个阅读当下的时空都被充满。活在小说的时空中,也正是因此成了我每天下班期待的事情,因为可以逃离自己现下的时空。
吴荪莆的特写都还不错,内心活动和言语、行为、还有周围环境变化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感染力。也是成就了上段所说的张力。
故事多条线穿插同时进行,确是没有连贯起来,莫名的开始莫名结束,作者还不是很得心应手,有点吃力的感觉。故事线一旦多,想顾全总是难。
还有,写到最后人物形象已经塌掉,跟最初的完全不符,虽然作者估计就是想讲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英雄人物的倒塌,然而,刚开始他的伟岸,配角都不及。最后时事不可控,主角的江河日下,配角却反而显得挺拔起来,这与预设不符啊。应当如《红楼梦》一般,是整个家族一起垮掉。那样更合理,也更震撼深刻。
时局一定是对所有人有影响的,可惜我也没有看到。这些倒是马后炮,看的时候没想到,只是结束得有些仓促,虽然作者擅长这种结尾,平平淡淡的,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昨天过去了,今天正在进行,明天依旧是生活。
一个章节的告落,一条故事线转换到另一条故事线时,通常也是这种写法。
让人对故事的后续,既期待,也不执着。
想起,沈从文兄似乎也是这种写法。
有种你去古镇走上一圈,走到景区门口,也就结束了回家了。
你可能还会流连回味,却也不至于一定要再进去走一遭再欣赏体会一下,或是深陷其中抽不出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