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阿婆故事∣水浒情,潇湘爱
水浒情,潇湘爱
--小媳妇
发黑发白发自怜,
青丝飘零洒满天,
绣闺儿女念春色,
水浒传情谱新篇,
下乡采花锦囊恋,
不畏权贵巧言编,
豆蔻芳华择君子,
红楼葬花缘分牵。
阿婆还是一位“知识”分子,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在通信还不发达的以前,阿婆家的“陋室”几乎天天都会有人来往,写封书信,念封家书。
虽然成分高,背景强,阿婆本性善良,尤其在发现阿婆有这个技能之后,邻里看她眼神也变得和蔼起来。
阿婆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阿婆的孙子辈几乎都是阿婆看着读完小学的。
阿婆还会因材施教,结合实例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更容易记住。阿婆的孙子上小学时,怎么也分不清写酒和洒字,总是将它们搞混了,用酒作洒,用洒作酒。
考试完毕回来,留着泪说:“洒酒出来,还是酒洒出来,多一笔,真头痛!”
当晚等孩子们写完作业,已经很晚了,阿婆将孙子拉入怀中,一边给他洗脸,一边对他说:“阿婆给你闻个好东西。”
那晚孙子第一次品尝了五十几度烧酒的辛辣味道。
阿婆的方法是理论结合实践,从那以后,孙子再也没有写错洒酒二字。
我听着,看着阿婆嘴角的笑容,脸上的光,阿婆完全沉吟于那份美好的回忆之中,久久不愿醒来。
有人问阿婆是什么学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阿婆是上过私塾的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在高中和大专之间吧。
阿婆说自己上学可是“拿命换来的。”
阿婆的父母一直认为女孩子读点书识点字,不当“睁眼瞎”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将针线活领起来。当阿婆提出和家里的男娃一起上私塾时,没有一个赞同,反对声一片。
阿婆不吵不闹,默默的上了小楼,倚在窗前,拿出了后来将要成为阿公的人赠送的《水浒传》,默默的看着。
阿婆读的是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她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困了就挨着窗沿眯一会,这样一坐就是三天三夜,有人来劝她,她不搭理,不哭反笑,直到把来的人笑到留着眼泪出去。
三天的茶饭不思,米水未尽,脸色发白的阿婆更加楚楚动人,只让人见了一阵心怜。最后没有办法,只能让她去读书,只是丢下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读那么多书,将来嫁了人有什么用。”
我私下问阿婆,为什么那么坚持?
阿婆说,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和他更配一些。
阿婆空的时候就会拿出《水浒传》读一读,终其一身最爱的书,阿公送她的书。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遍,阿婆不喜宋江,说他拿着一帮兄弟的命,伺候朝廷,阿婆更加不喜欢高俅,说他阴险狡诈,阿谀奉承,唯一的立场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对于水浒中的女性,阿婆确只字未提。
后来阿公又送了阿婆一本《红楼梦》和其他若干的书,但是阿婆说她最爱的还是《水浒传》,那是一本陪她差点死过一回的朋友。
每每看到好看的女孩子,阿婆称赞的话只有一句,说你长的像林黛玉。
我一直没有敢问阿婆,我更像红楼中的哪一位,是金陵十二钗,是薛宝钗,还是阿婆心心念的黛玉呢?
阿婆儿子“年轻有为”,20岁时就开始领着女孩回家给阿婆看。阿婆看过之后,偶尔看到自己的儿子特别中意的便会说上一句,这是个薛宝钗,或是王熙凤,或是袭人……
这个时候阿婆的儿子就知道,这些都不是母亲想要的,阿婆心里想要的是黛玉啊。
阿婆说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有一次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硬是让身边的朋友和亲戚私下告诉他,这个是不是母亲心中的黛玉,直到大家都说是,他才放心的带回家给母亲看。
一个亲戚偷偷的把这些事情告诉了阿婆。
当被大家都认可的“黛玉”带回家时,阿婆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的拿起桌上的红楼,然后向阁楼上走去。
不明就里的人们不知道阿婆是什么意思,阿婆的儿子更是焦急的不可名状。
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子独自一人走进大门,看着坐在门前的阿婆开口便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看着眼前纤纤弱弱一副刚从大病中走出的可人儿,一身素衣,脸上一片娇红……
阿婆沉吟在葬花吟中,眼神一阵清明,忽的从藤椅上站了起来,拉着姑娘的手,不知道是喜是悲,脸上扬着笑容,眼角却携带着泪水。
阿婆只说了一句:这一生的花都由我来埋葬,而你不要再受苦了。
水浒情,潇湘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