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玩偶——如何成为自己的敌人
玩偶到底有没有动
小朋友问妈妈自己的玩偶晚上会不会悄悄溜出去玩,妈妈说不会,可是小朋友不信,他觉得玩偶一定会在自己睡觉的时候悄悄出去玩,于是半夜悄悄爬起来偷瞄看玩偶是否有异动。一次,两次都没发现异常。
小朋友还是不信邪,觉得一定是玩偶完美躲过了自己的突袭。便让小狗通宵守在玩偶旁,有异动时提醒自己。第二天清晨,困顿的小狗耷拉着耳朵,睡眼朦胧地看着刚睡醒的小主人,小主人一看就明白没有任何发现。
但他还是不死心,总觉得玩偶一定是在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时候出去玩了,不得已向妈妈申请在家里安装红外线检测仪,这样只要玩偶有动向,就一定会被发现,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妈妈的拒绝,说只能等到圣诞节才有这笔预算。难道小朋友真的只能等到圣诞节才能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吗?
没有一只火鸡能熬过感恩节
一只火鸡从小就被农夫圈养在笼子里,偶尔天朗气清的时候也会被撒到院子里去捉食。一开始,火鸡对于自己从被母亲身边带离的命运,心中充满了不确定。主人每一次靠近笼子投食时它都有点不知所措,然而随着主人一次、两次,直至第十次投食的时候火鸡完全放下了心中悬着的石头,觉得鸡生有了着落。从今而后对于主人的每一次投食都心怀感恩,主人每一次的投食都是对自己的一份信任和支持。当然主人也有忘记来看它的时候,但这毕竟是少数,火鸡也很懂得感恩,不会因为主人这一小小的疏忽而有损在它心中的形象,如果这只鸡会概率统计,一定会说主人100%是爱它的,不会做出伤害它的事情。
11月26号这天是感恩节,主人家忙碌了起来,气氛稍显热闹。当然,愉快的气氛也感染着笼子里的火鸡,虽不知道这份热闹的气氛因何而起,但打心眼里还是替主人高兴。没一会儿见主人像往常一样朝着自己的方向走来,火鸡也应景叫了两声。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主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让自己走出笼子,而是用双手抓住了自己的两个翅膀,看到主人脸上的笑容,火鸡觉得主人开心,那我也应该开心。直到一把锋利的刀片割破自己的喉咙时,火鸡才发觉有点不对劲,但此时不断外涌的鲜血和逐渐模糊的意识不容它想太多,只是隐约听到农夫说今年这只鸡肉长得真不错,够大家吃好几顿的。随卒。
黑天鹅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没人见过黑天鹅,“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便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在不管见到还是听到或者听别人说起天鹅时,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是白天鹅。一直到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欧洲人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的观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进而也将“黑天鹅”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证伪
上面三则故事,在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看来,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
哲学家波普尔于1902年生于维也纳,学生时期对马克思的观点,以及佛洛依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理论十分着迷,不过他在1919年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课程后,对学问的兴趣也跟着发生转变。波普尔发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完全缺乏爱因斯坦所秉持的批判精神。前两人致力于证实自己的理论正确无误,而爱因斯坦却有勇气冒着被“证伪”的危险来构建假说。相对论不像一般理论要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实例来证实其为真,相反,它的推测相当清楚,不仅可用试验检验,而且结果若不正确还可以加以推翻。
波普尔认为,那些一直为自己的想法寻找支持证据的人,永远都会出现证据不足的情况。相反,我们应该寻求自己理论的反面支撑,应该主动去验证自己理论的对立面是否成立,如果成立,便足以说原明理论不成立,如果暂未找到反面论据,也只能证明理论的暂时成立。
波普尔“证伪”理论的提出,为科学和非科学划定了一条明显的界限,休谟曾说,人类对于“必然”的信念根本上不是推论,很少有经过像数学公理一样进行推理论证,更多的只是对事物现象不断观察后的结果。
休谟所说的这种现象便是传统的科学发现机制——归纳法:科学家观察周围的世界,指出其模式和规律性,接着便构建理论来解释相关的现象,并预测其他类似事物。
然而从波普尔证伪的角度来看,这种通过不断归纳总结来发现科学规律的方式是有问题的,一个科学的理论的标志不应该是其是否已被证实(因为这根本不可能,总会出现证据不足的问题),而应该在于其能经得起严格的证否。
波普尔在世时其思想的哲学性饱受争议,因为他要挑战的是延续上千年的文明史。在势运蒸蒸日上的年代,他的思想被雪藏,在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前夕,波普尔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继承他衣钵在公众视野比较明显的如金融大鳄索罗斯及“黑天鹅”一词的提出者纳西姆·塔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