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学生的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采访”,这是他们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像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们很积极,我也很兴奋,就好像课外阅读被编进教科书,课外书被允许堂而皇之的放在课桌上,有种儿时的冤案得到平反的畅快。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做老师,综合性学习都是我心里神一般的存在。努力回忆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堂,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不是听老师对着课文滔滔不绝,而是我们有自己的空间各抒己见,但这一页叫做“综合性学习”的东西,最后总是用一句“考试不考”被云淡风轻地打入冷宫,直接越过。它们的作用只是徒劳的增加了语文书的厚度,让这本书看起来丰富多彩,而事实上,我们要经历一次次错过,最终成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最近听说,这部分内容被列入考试范围,哈哈,算是等到“合法”这一天了,那就以此祭奠我那些被收缴了的书的亡魂吧。
9月19日,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开始了对三班五班的活动指导,包括设定采访范围,规定采访时间,明确组内分工,撰写新闻提纲。并且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承诺如果采访到校长和主任,组分将会提升到平时的五倍,此举的目的并非出于官本位思想,而是想让他们练练胆儿,有一个接触领导的机会。以免若干年后,在这里念了三年的他们回忆起往事,提起校长主任,脑海里都是重大场合一脸冷漠正襟危坐的样子,这样的回忆对平时亲切可爱的领导们也不公平。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班的第三小组率先完成了任务,为了让孩子们的采访更正规,更有仪式感,我“奉献”出了新购入的华为摄像机(此处为赤裸裸的免费广告植入),晚休间隙,三组的邱乔峰笑着把“摄像机”交给我,脸上写着三个字“成就感”。“老师,录超时了”我接过手机,心里猜测着是哪位老师,一打开视频,嚯,陈校,厉害了孩子们,但还是能看出他们的小紧张,坐在沙发上,身体前倾,抿着嘴,小心翼翼的,好像每一根神经都不曾放松。第二天,在开始指导新闻写作之前,他们谈了自己的采访初体验。
第三组:“其实我们进去以后特别紧张,腿都在发抖,陈校一再热情地叫我们坐下,但我们还是不敢,最后只有我坐下来了。我们聊了很多,陈校坦言,老师是个即辛苦又幸福的职业,当说到引以为傲的老师和学生时,他的嘴角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微笑,当我们得知陈校已经从教三十年的时候,我很惊讶,也觉得很不容易,三十年啊,你想,王者荣耀你能一直打多少年,况且这年头游戏一直在更新换代。之后,我们也问了学校最热门的话题,对“四静(净)教育”的看法,陈校在后面加了“工程”两个字,那什么叫工程呢,万里长城是工程,都江堰是工程,他们都需要漫长的建设过程,既然“四静(净)教育”是项工程,也说明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可能我们第一年做不好需要第二年,这一届做不好需要下一届,总之就是坚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我们的一点看法,哦,还有,其实我们和陈校还没聊够,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很希望下次再有聊天的机会。”
第三组说完,班级响起自发的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有没有重视这次采访,他们谈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体会,他们是不是在说官方的客套话,这掌声就是决断,感觉虽没法量化,但它就是骗不了人。
接着,其他组陆续把自己采访的心路历程,谈话内容,对领导们全新的认识进行了分享,他们能够感受到张校对于他们作为启正第一届学子的期望,他们为吴校配合采访特地换一身正式的衣服而惊喜,他们为红彦主任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回答一波又一波的问题而感动,他们看重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的背后是对被最尊重的渴望,同时,他们也知道校领导们是没有架子的,是乐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乐意倾听和分享的。
要完成综合性学习一系列的活动,很耗时,也很麻烦,你需要做好指导以及跟踪后续的活动效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引导。好在三班和五班的孩子很棒,他们总能给我意外之喜,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都是分数无法测量的。说来巧合,第二天我就和陈校在电梯碰到了,陈校对这样的活动予以了肯定,很支持我们给学生空间搞搞语言实践训练,可惜赶着打卡没来得及细谈,此时我似乎感受到了三组说的“没聊够”,哈哈,确实是意犹未尽啊。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心里微不足道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是比原始勇气更大的勇气。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这是关于语文的终极命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定要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才行,即为学以致用,用在生活,但学语文不是为了当作家,这是必须知道的,大学也没有作家专业,作家是在书里、社会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它除了要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需要独立的思考,这是里子,很多人以为能写出几句漂亮的话,引用几句名人名言就算,但往往越浅显的东西越没营养,鲁迅的东西有多人读的懂,但没人否认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的,进行新闻采访也不是为了培养记者,而是以新闻的方式了解新闻,在这个动态的学习的过程中,有输入,更有输出。让学生“动起来”。在新闻采访中,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选题,制订采访方案。还要草拟采访提纲,然后对人物进行实际的采访。这些都建立在学生实际的走访、询问和采编基础之上;最后再落回到写作上,这样又把语文学习的轨迹从活动中拉回来,学生把语文实践活动的感受和认识沉淀到笔头,写作不再变得空洞,反而有事实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也丰富多了。就算有些孩子对新闻写作依然处在懵懂的状态,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某种体验,克服紧张,消除忐忑,战胜恐惧,获得成就感,在以后的回忆中成为生命里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甚至成为人生中关键节点的力量,要知道有些东西不必追求开花结果,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
对于亲身实践来说,很多环节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喜欢温老说的一句话,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你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