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文集心理

焦虑的现代人|探寻生命的路

2021-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朴凡心理

文、编/韩洋

现在常会听到大家说:“最近好焦虑啊!”,这也是我近几年最常说的一句话。焦虑带来了浮躁不安的感受,担心弥散于我们的全部生活中。甚至更严重的时候,有的个体会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的身体反应。

焦虑给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困扰。所以,这次我们来详细聊一聊焦虑。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对焦虑障碍的专业科普性认识

临床咨询角度对焦虑的理解

如何面对焦虑

对于焦虑的深入探索,我们先从DSM-5对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讲起,也帮助我们先对焦虑障碍有一定的专业科普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诊断标准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焦虑障碍,如果觉得自己有很多表现与症状描述相同,这也不能说明一定是焦虑障碍。如果感觉自己的焦虑情绪严重,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在DSM-5中,焦虑障碍的内容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怖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因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而惊恐障碍发作时的症状表现与心脏病相似,对于个体的问诊就医极具混淆性。因此我们着重呈现这两种焦虑障碍1,其他的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可自行查阅DSM-5手册。

一 广泛性焦虑障碍

1.对于很多主题、事件或任务有严重的焦虑或担心(例如,健康,家庭和工作),发生在至少6个月的大部分日子里。

2.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这些担心

3.在过去6个月的大部分日子里(儿童只需要1个症状)焦虑或担心的发生伴随至少3个以下症状:

•坐立不安                            •疲乏

•思维难以聚焦                     •易激惹

•肌肉紧张                            •睡眠问题

并且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导致严重的痛苦或损害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

二 惊恐障碍

1. 没有预警地复发一次以上的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指的是突然的强烈恐惧或不适汹涌而来。发作期间,至少出现以下症状中的4种:

•心跳加速         •出汗               •颤抖或摇晃

•呼吸急促         •窒息感            •胸痛

•恶心或腹痛      •发冷或发热     •麻木                     

•害怕死去         •害怕失控或“发疯”

•感觉不真实或与外界无关联

•头昏眼花或感觉轻飘飘 

2. 在一次突然的惊恐发作后,至少有1个或全部2个症状,至少1个月:

•一直担心再次惊恐发作,担心发作时,会发生什么事(例如:担心失控,“发疯”)。

•正常行为的显著改变,努力避免再一次发作(例如,不再锻炼,或不再去不了解的地方)

惊恐发作不是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毒品、酒精或药物的使用;或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他焦虑障碍所致。

三 焦虑障碍的治疗方式

对于焦虑障碍,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或两者的联合治疗。除了专业的治疗帮助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更好地帮个体缓解焦虑的状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帮助缓解焦虑障碍所带来的痛苦。

1.学习基本的放松技术。在恐怖症和惊恐障碍的治疗中,放松很有帮助。几种类型的技术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例如冥想、想象和按摩。

2.锻炼。规律的有氧锻炼(步行,骑自行车,跳舞)是最好的减轻焦虑和压力症状的方法之一。与那些不爱锻炼的个体相比,爱锻炼的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的几率更低。瑜伽是一种受欢迎的心身运动,也能帮助放松和管理压力。

3.避免使用咖啡因。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可乐类饮料中,甚至在某些非处方的感冒药中都有,可导致焦虑症状的恶化。

4.加入支持团体。与其他有焦虑障碍的个体一起,会有帮助。支持团体的成员可相互鼓励,得到如何应对的建议,并分享相似的经验。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体验到的焦虑情绪,很多时候并没有严重到达到症状的程度,但是这些焦虑同样会对我们的生活、关系、生命体验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日常的焦虑情绪,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它们、并对之做出应对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追问一个核心的问题:焦虑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接下来的讨论,我会尝试从临床咨询中的经验、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展开。

死亡焦虑

1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根源来自于个体的死亡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在《存在之发现》中,对焦虑进行了详细论述。他写道:焦虑并不是一种像快乐、悲伤等其他情感那样的情感。相反,它是人的一种本体论特征,正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根源的。它一直是一种对根基的威胁,即对我的存在中心的威胁。

心理学家库尔特·格尔德斯坦也提出,焦虑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某种东西,而是我们“是”的某种东西。焦虑是个体开始意识到他的存在可能会被摧毁、他可能会失去他的自我和他的世界、他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的主观状态2。

本体论的焦虑,我们“是”的某种东西,提示出了焦虑情绪最根本的来源:个体对死亡的焦虑。从这个角度而言,焦虑是一种对个体存在本身的威胁,这影响了一个个体存在最深的根基。引起个体焦虑的死亡,并不只是生理意义上消亡,还指个体的自我被他人或环境覆盖、淹没,或者一个个体没有完成自己。

生理意义上的消亡,很大层面上是个体无法预知与掌控的。我们总会死去,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去,因此我们的生命是不确定的。生命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也越发让我们对自身的死亡感到恐惧、焦虑。

如果生命有无限的时间,在无限的时间里,我们有充足的机会做多样的事情。但是当时间变得有限,我们必须在各样的事情里做出抉择。这也意味着不同的选择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且我们需要对做出的选择负责。某一段时间,如果我们选择睡眠休息,那必定要放弃学习工作。对意义的追求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焦虑不安。

本身与意义的拉扯已让个体苦恼,时代的发展让这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绷。机器、计算机取代人力,追求生产的高效率,这样的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带来了极大冲击。

这样的状态更少地关注个体的感受是什么、你是不是喜欢做这件事情、你在做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的问题。我们期待的支持是,询问你的困难并不是把它当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让效率重新恢复,只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自然地共情、关怀。

快节奏的生命方式,留白的空间减少,当我们都去急着一定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也无形中丢弃了留白带来的自然的疗愈机会,减弱了个体在心理上的受挫力与恢复力。

危机性/混乱性焦虑

2

焦虑在个体面对某种正在出现的潜能或可能性、某种实现他的存在的可能性时出现;但是正是这种可能性包括对当前安全感的破坏,而这因此会引起否认这种新的潜能的倾向。

这里存在着将出生创伤作为焦虑之原型的象征这一真理——这是一种将焦虑这个词看做是“狭窄的疼痛”、“窒息”,就好像是穿过出生这条通道一样的词源学来源所暗含的解释……

如果没有某种打开的可能性、某种哭着“出生”的潜能,我们将不会体验到焦虑。这就是为什么焦虑如此深刻地与自由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如果个体不具有一些自由(不论多么小)来实现某种新的潜能,那么他将不会体验到焦虑。克尔凯郭尔将焦虑描述为“自由的混乱”2。

成长性焦虑

3

这是一种“与真实生活、真实自我隔离,不能真诚投入投身生活、发展自己”的焦虑。它还是由死亡焦虑生发的、关于个体发展自我更定向的一种焦虑。关于这部分的理解,我们引用罗洛•梅在《存在之发现》中的论述,他的表述非常精彩。

鲍斯在对一个个案的分析中提到,这位患者非常内疚,因为在他的内部锁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潜能。因此,他产生了内疚感。

正如他指出的,如果我们“忘掉了存在”——通过不将我们自己带进我们的整个存在之中,通过变得不真实,通过滑入了毫无个性特征的大众的顺从匿名者之中——那么我们事实上就已经失去了我们的存在,而且在那个程度上我们是失败者。

如果你锁住潜能,你就会由于违反了你的出生、你的‘核心’给予你的东西而感到内疚2。

只要我们是一个有感情情绪的个体,我们就会体验到焦虑情绪。所以当我们讨论如何面对焦虑时,并不是寻找让我们不去体验焦虑的方法,这几乎不可能实现。我们需要培育自己承受焦虑的能力,以及如何更建设性地面对焦虑,以让它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成长资源。

直视骄阳|死亡焦虑

1

对于死亡焦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有一本专门的著作(《直视骄阳》)对之进行讨论。对于死亡焦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是——直面它。

这意味着,当我们被焦虑困扰时,我们的首选应对方式不再是逃离,逃离让我们焦虑的环境,或者选择做其他事情分散对焦虑的关注。而是,我们开始在那儿,能够体验情绪,让我们对它有更好地耐受力。

继而,更深一步地,我们去看它,这“看”是指深刻、极具洞察力地、全方位地“看”。

去“看”、分析让我们焦虑的情境;

去“看”、探索引起我们焦虑的原因;

去“看”、反思我们想要的生活和目前生活的差异。

现实与期待生活的差异,通常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探索到焦虑的深层来源。

当我们足够深入地“看”到了我们的存在困境,这是面临抉择的时刻:我们是选择遵从个体潜能的呼唤,始终真实地面对自己、发展自己?还是选择继续呆在让我们焦虑的环境,而不做出改变?

野蛮生长的力量|混乱性焦虑

2

当我们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或面临一个重大变化时,我们也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我记得在自己大学和硕士毕业的那段时间,几乎被焦虑淹没。

前几天,和一位咨询师朋友聊天。聊到了ta去年的心路历程。当时,在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上,ta做出了一个很大的决定:离开现在的城市,到另外一个专业发展更好的城市工作。

这次我们聊天时,ta也提到当时的情况非常焦虑,因为之前城市的职业发展,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当时的冲突到达了一个不得不做出抉择的节点。

但是真正确定换到另一个城市,ta花了很长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工作,并且在那个阶段,也承受着生活环境适应的压力。刚到那个城市的半年,因为试用期等各种原因,薪资、专业机会各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变好,甚至于某些月份的薪资低于之前的城市。

那是最痛苦焦虑的一段时间。即使那样的时候,ta也不觉得后悔,没有后悔离开的选择。哪怕最坏的情况发生:在新城市的职业发展并没有更好的进展,甚至差于之前的城市。ta说依然不会后悔当时的选择。

因为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点上,面临不同的选择时,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尽可能地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对于选择的最终结果,那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但是总要去尝试,尝试后发现不行,那就再探寻另外的路。

我特别认同、欣赏生命的这种态度。我们被逼迫到了某些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情境时,也意味着事情会出现转机。“不破不立”,就像周易中提到的”衰极必盛“。

这种状态下,敢于尝试、敢闯的力量,变得格外重要。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哪怕再艰难的情境,个体依然有力量做出选择,那就不会被艰难的情境吞噬、淹没。

闯出去,就为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哪怕最初的选择在实践中发现并不可行,闯的力量和可能性没有关闭,那就能继续寻找另外的出路,总会在闯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我很喜欢ta对这种状态的定义:“野蛮生长的力量”

投身生活,发展自我|成长性焦虑

3

存在主义心理学里面常用“橡树与橡树种子”的意象,来表达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内在潜能。当ta的内在是一颗“橡树种子”时,ta有长成一棵橡树的潜能,也有长成一棵橡树的愿望。

但是当外在的环境施加了压力,让ta不要长成橡树,长成其他的样貌时,ta的潜能就会被压制。这样的生命个体,既不能长成环境期待的样子,也无法实现自身的潜能,这时,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就会出现。

当我们的潜能受到压制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焦虑,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成长性焦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地听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尽可能地寻找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并且抓住机会做出尝试。

心理上的很多成长是体验性的,如果我们没有实际去做,我们就很难获得改变之后的那种体验,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体验,我们又很难对心理成长有持续的热情与动力。所以不只有思考、觉察,还需要有行动、体验。

当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发展自身的潜能,“我们做的是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同时我们又可以很好地养活自己”时,我们的生命会有一种更丰富流动的样貌。

如果,

你是一棵橡树,

你就长成一棵橡树。

(文中配图来自几米漫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1.《理解DSM-5精神障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著,夏雅俐[美]张道龙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存在之发现》罗落梅著,方红、郭本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

韩 洋

朴凡心理咨询师

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

擅长咨询方向:

抑郁、焦虑、强迫等,关系问题(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关系适应等),个体的自我觉察与成长。

咨询取向: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直面取向心理咨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