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需要劳动(转)

2022-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梨花带笑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劳动甚至厌恶劳动?主要原因是成人的不良影响。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孩子自然不会养成劳动习惯;家长鄙视劳动,其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携手帮助孩子建立劳动价值观,这其中家长转变观念最为关键。曾有一位校长访问美国一所著名私立学校,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挖土和整理草坪,就问美国校长,家长花这么贵的学费送孩子来上学,你让他们干这些,他们会不会有意见?那位美国校长回答说,家长花钱送他们来,就是为了干这些。

家长要认识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可以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就以家庭生活劳动中的“整理和收纳”为例。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整理和收纳”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我认为,这项内容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为了提高生活能力。整理物品涉及分类(判断物品属性及差别)、归类(不同物品的共性或关联)、整合(决定哪些物品一起存放)、条理性(物品放置的合理性以方便使用)、逻辑分析等,这些都属于高阶思维活动,实际上是集合思想的启蒙。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被称为“日式搬家”的服务,我猜想可能是上述一系列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是信息的海洋,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这项能力的养成就始于生活。至于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我很早在教学中就发现,做家务的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会表现的更好。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从来就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肢体活动与大脑活动紧密联系,活动或劳动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有约30%的神经与人手相连,密集的神经连接决定了肢体动作的精细程度。如果早期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手指活动,这部分的神经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行为上就表现为“笨手笨脚”。顺便讲,这一区域中有约40%的神经与人的面部(包括发音和舌、咽等)连接,因此人类可以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缺少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孩子有可能这方面的发育会受到影响,甚至形成障碍(如不善表达,表情呆滞等)。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中感统失调(Sensory disorder,即“学习能力障碍”)的比例已经相当高,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劳动为什么能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劳动可以使学生体验真实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有更多的脑区处于活跃状态。例如,初中生物课有《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内容,教学时间大约数周。谁都知道,几周的时间不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因此学生只能靠熟记课本内容来“掌握”知识,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容易忘记,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巩固复习。但如果让学生种植一片小麦(十几平方米即可,或用种植箱),观察植物从播种萌发到长熟收获的全过程,书本里的知识就自然通过体验掌握了。其实这样的学习并不多花时间,因为每天只用几分钟观察和操作(观测和记录生长情况)。我们称这样的课程为“线状课程”(有“长度”没有“宽度”),实践证明,与记忆书本内容并反复复习巩固相比,这样会使学生记忆更加长久(甚至终身不忘,因为情绪体验参与了认知过程),实际上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和品质。

劳动(实践)可以激活书本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确切的说是记住)了书本里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静态”的“死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劳动)激活,才能变成“动态”的、“可用的”“活知识”。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点。有一次我感觉耳朵有些异常就去医院看病,那天恰好赶上医生实习。职业情怀使我很乐意把自己当成教具供他们学习。他们轮流给我检查耳道,边检查边询问,我听的出来,他们的问话都是教科书上语言。结果谁也没发现问题。老师过来看了一眼,随口说,“你们要注意,这是经常出现的典型情况(典型情况居然学生们都没看出来!)”。实习生们又看了一遭还是没有看出问题。这时老师又过来,用镊子从耳道里夹出一根碎头发(我几天前刚理了发)。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写在了教科书里,但我想如果只背书不实践,那些知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劳动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胜过课堂听课

我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学生们种了一些黄瓜西红柿。第一茬黄瓜长熟时,学生们临时决定利用课间举行一个简单的采摘仪式,几位参与种植的学生发表了即兴演说。学生滔滔不绝谈自己的感受,以及种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讲的都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哼哈的词和语病)。我认为他们并非是口才有多好,而是由于亲身参与了感受深切。一位学生谈到,“老师买来了一些黄瓜秧苗,栽种时挑选出一些粗壮的,把那些看似不好的‘鄙视的丢在一边’。但我们觉得很可惜,这些秧苗很贵呀!它们也是生命啊!是生命就应该被尊重,所以我们另开了一块地把它们种下。到了第四天,我们发现这些秧苗开始长了……”种菜是一件小事,但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关于尊重生命的道理,这是课堂听课难以达到的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是在有了生活实践的感悟后形成的。

劳动是创造的源泉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很多获奖项目都来自于生活,与劳动有关。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获奖,后来还得了“北京市市长奖”。他的获奖项目是发明了一项防止老年人摔倒的技术。这个创造灵感一定来自他照顾老人生活的劳动经历。如果你浏览购物网站,就会发现许多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便捷小工具,比如厨房里做饭使用的各种小工具。从来不下厨房不做饭的人很难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