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学习?
说明:本文涉及两本书和一个视频
-
TED视频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Josh Kaufman)
-
两本书: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学习的两种策略
-
完全不懂到了解和基本掌握
也就是所谓的从0到1,这种策略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多个技能,所要达到的状态是基本掌握,拿得出手,能用来装逼。
达到这样的程度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一种观点认为是20小时。 -
从基本掌握到精通和专业
这种策略只能涉及某一个技能,它应该是你最擅长或者最有兴趣的。这项技能是你对自身的投资,应该在未来有最高的价值和收益。
达到专业水平往往需要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这10000小时通常是一个人全职工作五年或者通常状态下十年的时间。
20小时快速掌握一项技能
两条技能习得曲线
- 练习时间-完成时间曲线
When people first start it took them a long time to learn something. With a little practice they get better and better. And that early part practice is really efficient — people get good at things with just a little bit of practice.
- 练习时间-掌握程度曲线
When you first start, you are grossly incompetent and you know it. With practice, you get really good really quick. Then you reach a plateau and subsequent gains become much harder to get.
这两条曲线说明,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另外,掌握一项技能,早期的练习非常有效也非常重要。
掌握一项技能的三个阶段
根据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简称ACT模式),人掌握一项技能需要三个阶段。
-
早期认知阶段 (Cognitive stag)
人类大脑使用已有的产生式对某种新技能做出陈述性解释,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陈述性编码表征。
通俗的说就是要对新技能进行研究,理解和思考,将技能拆分为可控易掌握的若干个部分。 -
中期联系阶段 (Associative stage)
在认知阶段所做的陈述性表征通过操练和反馈进行程序化处理。所谓程序化,就是在执行程序时逐渐减少对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依赖,自动的匹配过程将取代对有意识搜索,从而使技能的执行更迅速、更精确。
通俗的说在这个阶段就是要进行练习,注重反馈,并基于反馈对练习进行调整。 -
后期自主性阶段 (Autonomous stage)
程序化的信息组合在第三阶段获得了进一步的精致和协调,对所形成技能的有意识控制越来越少,并将其推广到其他条件下运作。
通俗的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高效地执行技能而不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和思考。
四步走的学习过程
-
分解所学技能 (Deconstruct The Skill)
我们要学习的技能和要完成的任务其实都是由多个分支技能或任务组成的。我们需要把技能做最大程度的分解从而找到哪些部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接下来就可以先学习和练习这些最重要的部分。 -
学到可以自我修正即可 (Learn enough to self-correct)
掌握任何技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先找3至5种学习资源(书,视频)进行学习,但是一定不要因为学习理论知识而推迟练习。很多人常说“我仔细看完这本书就去练习”的观点是错误的,理论学习不用太多,能支撑你开始练习即可,随后可以在练习中再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调整。 -
排除干扰(Remove practice barriers)
排除网络和手机等干扰,学习时要让自己全神贯注,确保学习过程不轻易被打断。 -
练习至少20小时(Practice at least 20 hours)
接触一个新技能时,在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我们都会存在一种挫折障碍(frustration barrier),也就是一种“我很菜而且我知道自己很菜”的感觉。挫折障碍并不利于我们静下心练习,所以至少投入练习20小时去克服这种障碍从而增强自信心。有了这二十小时的专注练习,你也就初步掌握了一项技能。
几个注意事项
- 尽量每次只学习一个技能
- 制定一个SMART目标
- 具体(Specific):究竟是要做什么
- 可衡量(Measurable):清楚自己的进度
- 可以实现(Achievable):有挑战性的同时也可以实现
- 有诱惑力(Rewarding):有足够的动力激发兴趣
- 有时间规划(Timed):有截止日期和具体的时间节点
- 练习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工具
- 很多事情都有固定的模式,会反复用到(所谓套路)
- 学习新事物最大的障碍不是智力,而是情绪主要是情绪上会觉得自己很笨
短时间高效学习的要点
-
学会通过泛读搜集信息(3-5本)
-
评分最高的畅销书籍
-
评分最高书籍的相关书籍
-
不畅销但系统性强的书籍
-
泛读过程中
-
先看序言和目录有助于了解框架
-
略过所有的故事案例和证明
-
重点在于了解专业概念和相关观点
-
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
建立联系并构造模型
-
将前面的概念和观点联系起来
-
结合已有的知识构造模型
-
对要学的技能和知识形成整体框架
-
了解知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
清楚规律的适用和不适用领域
-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
请教专业人士解决困惑
-
理解复述并以教为学
-
用自己的话和模型把学到的讲给别人听
-
重点记录自己讲不明白和别人听不懂的地方
-
重新学习和理解,再次讲解
10000小时刻意练习
通过训练可以铸就天才
《刻意练习》这本书重点介绍了比如音乐家,专业运动员等专业人士的成功方法。
作者指出人人都可以是莫扎特,只要经过训练就可以获得和天才一样的表现。日本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一年训练时间可以让24个幼儿具备和莫扎特一样的完美音高。
究其原因,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能够改造人的身体和大脑,产生像天赋一般的奇迹能力,从而造就天才。
为什么多数人没有被训练成天才
训练可以分为无效训练和有效训练两种类型,也就是说,如果你经过了长期训练而没有什么显著提升,那很可能就是你一直在进行所谓的“无效训练”。
不少对训练有三种误区:训练无用;时间够长训练即有效;足够刻苦训练即有效。
其实,训练当然是有用的,但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否则就是简单的无效重复而停滞不前。只有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进步。
那什么是有目的的训练呢?这里涉及四条标准:有确定的目标并可以不断改进;训练中必须保持专注;保证有及时的反馈;必须跳出“舒适区”,也就是不能只进行简单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一万遍十以内加减法还是算不来乘除。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训练”的一种。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而所谓“心理表征”是说我们在思考事物时对应的一种心理结构。我们经常说,某某人看问题特别有深度和高度,这种“格局”的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异。
刻意练习的两个标准
刻意练习必须符合两个标准,其一是该领域有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方法,反之很难进行所谓“刻意练习”;其二是要有一个能够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专业老师。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从这个标准看,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领域是最容易通过刻意练习来造就天才的。
刻意练习的实际应用
虽然大多数的行业不符合这个标准,但是我们仍旧可以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训练。
- 明确目标,即明白要实现哪方面的能力提升;
- 尽可能找到领域中最优秀的高手,或者经典书籍。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 如果没有实际导师,可以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
- 如果连案例都没有,我们也要学会及时反思自己的结果和行为间的关联,形成积极的反馈体系;
- 最后就是要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去训练。
总结
20小时快速掌握一项技能和10000小时刻意练习,看似中间隔了9980个小时,但二者核心的理念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反馈。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总是问我们“会了么”,没人说话;然后老师又问我们“哪里不会”,还是没人说话。虽然课也听了作业也写了,但是还是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差在哪里。所谓良好及时的反馈,无非就是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有一个明确的参照。
两者的差别其实在于着重点不同。“20小时掌握一项技能”更多的是让我们能开窍,一个东西过了最难的起始阶段,至于后面要不要持续进行刻意练习由你决定;而“10000小时刻意练习”更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努力了还是不能取得大进步。
看完书我感觉这些内容确实都很对,但是,看完了理解了,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