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科普知识原来也可以讲的如此有趣
小朋友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玩儿和听故事了,通过这两件事情他们学会思考和获得知识。
这里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叫《如何制作一个哥哥》。主人公祖娅是一个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她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但是她并不喜欢只会哭和爬的妹妹,她更希望有一个哥哥,是的,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哥哥。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哥哥,更神奇的是这个哥哥最后真的活了。
活灵活现的图解故事
她是如何做的呢?在《如何制作一个哥哥》中,法国著名的儿童插画大师安纳斯.芙吉拉用她精巧的绘画技艺,为我们图解了祖娅制作哥哥的详细过程。
文字浅显易懂欢乐有趣、故事流畅、衔接自然。例如,哥哥的外壳躯体组装完成后,祖娅迫不及待的测试,可是发现失败了,她们想到这是因为没有“燃料”。于是很自然的要给哥哥安装输送内部燃料的系统,于是消化系统的知识就自然而然的衔接过来了。就像这样,每一次的知识过渡都衔接的自然而巧妙。
作为儿童科普绘本,图解的内容和颜色丰富多彩,不仅小朋友看的目不转睛就连大人也会看得津津有味。图画内容有整体也有局部,像一个摄像头时而远景拍摄时而近景给个大特写,并且特写镜头的细腻描绘堪称图画界的“显微镜”。例如,在讲解血液是如何运作的时候。作者直接做了一个放大的图解,并且把血液比作了有各种功能的运输车,这个很吸引男孩子吧。
色彩的运用更是自然而又丰富,不信看图。
就是这些图画把枯燥无趣的知识讲解的妙趣横生。
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哥哥的指甲盖是贝壳做的、橡皮筋做成了韧带和肌肉、暖水袋是胃,最惊艳的是用塑料气泡纸做的皮肤 ,看到一圈一圈的小泡泡没有任何的违和感,那分明就是皮 肤的纹路。从这里看出作者在创作时候的用心和细心。这样的科普故事不仅吸引孩子的眼球、更利于孩子想像和理解。
哥哥站起来的时候,一套完整的人体的知识体系也在孩子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而且它还涉及了梦境、物理分子、造人神话故事等内容,很容易引起孩子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既可以给孩子当故事讲,还可以作为孩子的知识启蒙。这再一次证明了作者的用心和细心。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除了内容,结构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智慧。
制作哥哥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案?是从头到脚的制作还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制造?
祖娅知道如何制造她的哥哥,她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制作方案,给哥哥制作出骨架和肌肉,体型就构建出来了,接下里就是……
制作过程是如此的有条不紊、系统而又全面。这样逻辑严密、完整又细致的思维方式,不仅对小朋友对大人也很有启发。
行动和知识相结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其实不是说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要及时的温习,而是学习了新的知识要及时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反过来说在行动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从书本中获得答案,行动和阅读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也就成就了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祖娅是个行动派。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哥哥,想清楚了,就立马行动。她请来一帮玩具朋友来帮忙,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帮祖娅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祖娅带来的最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百科全书》。或许她心里明白自己一定会在创造哥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她需要从书中寻求答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
多亏了百科全书,祖娅才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知觉、有触觉、有活力的哥哥。
遇到问题就主动寻求答案,而并不是沉浸在问题的痛苦中挣扎。客观来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多大人都做不到。而这也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作者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孩子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孩子将会终生受益。
“想玩儿吗?”
祖娅制造完了哥哥,但激活哥哥的是妹妹。妹妹的一句“想玩儿吗”哥哥就真的被激活了。
我很好奇为什么是“玩儿”激活了哥哥?花盆里的小幼苗焦急的喊出“等等我!”让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天底下所有的孩子最热爱的事情就是玩儿啊!作者或许是提示我们不要阻碍孩子爱玩儿的天性,孩子玩儿的过程就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像祖娅,她在制造哥哥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
我想,作者之所以这么用心的创作这样一本集童趣、知识于一体的绘本也是因为她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鼓励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吧。
我们说养育孩子真的是只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物质就足够培养一个孩子吗?当然不是,足够的精神补给同样重要!
魔云兽老师在表述绘本对儿童的作用时说过这样一些话,大体意思是:好的绘本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们可以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这相当于给孩子请了一帮顶级的世界名家给孩子上家教。这样的精神补给,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不优秀吗?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出现强烈的好奇心。如何正确的引导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但可以选择轻松的回答,比方说跟他一起阅读《如何制作一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