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培养自信而不自负的孩子?-观老大学校演奏会有感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feifei在伦敦

本来今日计划继续写德国读经营之玩乐篇,但是昨日在某个群里,有家长问“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谦虚低调?”当时群友们反响也是很激烈,有的说这都是西方教育的缺陷,学校拖后腿;有的说自信是好事,家长不要太过虑了;而菲菲当时的观点是打压肯定行不通,还是要多鼓励。不过其实自己也不太有感觉应该怎么做,直到晚上全家一起去观看哥哥的演奏会,发现对原来要培养自信而不自负的孩子还真的很有学问呢!因此决定今日感受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培育孩子除了家庭,学校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次的演奏会,菲菲先带大家看看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却不自负都做了什么。

哥哥的学校是两个年级为一个单位,他现在就读于lower school。昨日是他们lower school 的演奏会。演奏会有弦乐,合唱,铜管乐,和管乐演奏,中间还有插入了uklele的小演奏。反正听哥哥说两个年级的小朋友除了10个没参加,基本上都表演了!

在菲菲的学生时代,一边是只有才艺尖子生才能去表演,一般和自己都没啥关系,怎么到了这里变成全民表演了?!后来听了学校的音乐总监一番说辞,才明白学校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却不自负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呢!

本来能上台表演,本身就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鼓舞;而当孩子站在台上的一瞬间,孩子们肯定都有“我能够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的自豪感,也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所以学校在分组编排方面也是下了功夫。如果说乐器表演还是需要孩子们的一些能力(至少要会)那么合唱基本上是孩子愿意参加即可。因此学校把合唱队分成两个组,一个组为测试后比较优秀的孩子,而另一个组是只要希望唱歌,平时参加排练就可以参加的孩子。同样道理,由于正在学习弦乐的孩子比较多,学校也根据一定级别分组排练和表演;1-2级以上为一个组,其他的为另一个组。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无论孩子天赋如何,什么时候开始学乐器,他们都有机会上台,极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其次由于有分组,学校本身保证了自己乐队/合唱队的高水平,同时也让孩子们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做到自信但不自负。最后,菲菲发现学校对有天赋的/有问题孩子会有支持,但是不做特殊化处理,不会把大部分资源倾斜于某个孩子;比如说对于数学好的孩子(哥哥对数学比较敏感,相对超前)在数学上会有更多的支持,但是不会因为这个优点,其他方面给孩子开绿灯(如果犯错也是公平处理,在其他方面的选拔也是根据能力而来);这样做也是让孩子们更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持宠生娇”。

除了学校的培养,父母的教育更是重要。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1. 多鼓励,少表扬/打击

孩子出生以来,菲菲就知道惩罚和表扬/奖励都不应该用。因此孩子从来没有因为做出什么事情而被惩罚(玩具没收,没有playdate,不准去玩等等),也没有因为做了什么好事而被奖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可以商量,但是不和做了什么挂钩),更不会因为怕孩子自负而不断打击孩子。

因此菲菲家的孩子既不会毫无自信,也不会自满骄傲。

直到学了正面管教,菲菲更是深刻了解到,表扬惩罚都不是有效管教方式,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就如植物需要水一样重要。菲菲没有学习之前并不知道鼓励和表扬的具体区别,因此虽然不表扬孩子,但是也不太会鼓励孩子。开始运用鼓励后,明显发现孩子“我能行”的心态日益加强,并且更加清楚自己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可能不够好。这是因为鼓励侧重于让孩子知道成功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并且父母具体的告知哪方面做的好;这样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和评价。而打击常用大而空泛“good boy!”“well done!”只会让孩子纠结我究竟哪里好了?或者直接就觉得我全部都很好!

表扬vs鼓励-来自于正面管教的践行手册

2. 通过认同感受和倾听来疏导孩子情绪

这个是学习了正面管教+PET后发现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感到开心的时候,父母如果能认同感受(我能感到你很开心因为你能独立完成xxx事情),倾听孩子(孩子可能会告诉父母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者如何完成xxx事情)并且给与鼓励(孩子能获得通过努力我能行的信息),孩子不单止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而加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更会因为鼓励获得自信。

正面管教亲子卡片之认同感受

在孩子遇到挫折后,父母如果能认同感受(我能感受到你很失望),倾听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思绪,找出解决方法);孩子也不会因为挫折困难而放弃。

菲菲在这里分享两个小事例来说明怎样疏导孩子情绪。

1.当菲菲告诉哥哥合唱没被选上优秀组时,哥哥有点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疏导,孩子要不就消极放弃(我唱歌不好,我不唱了)或者很自负(我唱的很好,老师没看上,老师有问题);或者为了证明自己好而产生的竞争(我要多练习,我要唱的好,我要比大家都好)

很明显,以上三种情况,都不是菲菲希望的,因此菲菲是这样引导孩子的。

菲菲说“你有点失望没被选上。(认同感受)”“是的,当时老师说我有可能被选上的。”哥哥回答到。

“嗯,你觉得你会被选上,结果和你想的不一样。”菲菲说。“是的,估计老师觉得我还是唱得不够好,我高音没有唱上去”哥哥说。

“嗯,你觉得你高音没唱好。”“对啊,不过我还是可以去周四的排练(周四为普通组排练)”哥哥说。

通过认同感受和倾听,孩子梳理好自己的思路,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之后哥哥每周四开开心心去排练,并且对于演奏会,他一样很期待,一样很enjoy,虽然自己不在被选拔的组,一样可以很开心地欣赏其他小朋友的节目。(想了解更多如何认同孩子感受?欢迎点击旧文

2. 由于学校的演奏会是分两日进行(内容一样,一日在下午举办,一日在晚上),第一天哥哥演奏完回家,告诉菲菲:“我还以为我可以独奏呢。”(之前老师要求他们准备独奏曲子,因此哥哥准备了一首曲子并且勤加练习)

如果这时候大家的回答是:“没事,那么多人肯定没独奏”(否认孩子情绪)”“都是老师的错,她没安排好”(指责,推卸责任)”“是不是你弹得不够好老师才没给你独奏?(打击孩子)”那么孩子有可能的反应就是:下次对演奏没兴趣(因为负面情绪没有被认可,对演奏会有不好印象);不听老师的(因为老师说了没做);自负(我什么都很好,你才不好呢)

那么怎样可以正确疏导孩子情绪呢?菲菲回答:“你没有独奏,有点失望了。”(认同孩子“失望”的情绪)“对的,不过如果每个人都独奏的话,估计我们要从早上弹到晚上了,哈哈。”哥哥一边说一边解释为什么不可能独奏,最后还开心笑起来了。

通过菲菲的分享,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欢迎讨论留言加转发哦😁


对正面管教有兴趣?欢迎参加英国华人正面管教工作坊!如果对其他教育分享文章感兴趣?欢迎点击“家庭教育”文集阅读旧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