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追问
今日头内空空如也,发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完成日更打卡。
一
我到现在还是无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追问这个问题,让我自己觉得要发疯了。
我是**,但**仅仅是一个代号,不是我;我是一个妈妈,但妈妈仅仅是我生活中扮演的众多的角色之一,这也不是我;我曾经是个教师,但教师只是我的职业,依旧不是我。那我到底是谁?我实在是无法回答。
在萨提亚的书中,里面有个答案:我就是我。但这个答案我不满意,因为它什么都没有回答。我如果我不是我的话,那我该是谁呢?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我仅仅是这个世界中的一种生物而已,与树、与草、与猫一样,仅仅是一种生物。当我们去看周围的树的时候,首先会区分一下是什么树种(前提是认识的话),就好比人种一样;同一个树种,看起来总体是一样的,虽然各个不同,实际上并没有人去做详细的区分;至于同一个树种的树与树之间,只要它们有不同的枝干,就会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至于个体为什么会是这个个体,更没有人去追究了。那么这么来看,我是人的一个个体,至于我到底是谁,或许并没有太多的追究的意义。
二
如果不去追问“我是谁”,那么我的自我价值在哪里呢?
一棵树的价值何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在于能做栋梁、能当柴烧、能做家具等等;从审美角度来看,在于能给人提供审美价值。可是,如果一棵树既不美,也不能做家具、做栋梁,甚至都没有被当作柴烧,而紧紧是来一遭,然后枯死了、腐朽了,什么都没有干成,能说它没有价值吗?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不好回答。若倒退几年,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它肯定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什么都没有干成,白来了世界一遭。可是,现在我是犹豫的。都说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在赋予这棵不材之木的意义的时候,我纠结了半天。然后,我只能找到一个意义:就是它没有放弃属于自己的那颗种子的力量,它突破了种壳的束缚,然后按照自己生命的节律,把自己该走的一生走完了。它的意义在于它生命的力量。
我一直不理解萨提亚所说的不要忽视人的价值,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人是不平等的。在有的人能够改变世界,有的人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到底该如何去求证”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呢?无法求证,因为找不到论据。如果实在要找的话,只能回到”生命“上。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有人都会死亡,在生命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我找到的唯一证据来证明”人是平等的“。
但如果说拥有生命就是自我价值所在的话,这个答案我也不满意。
三
那我的自我价值在哪里?
一棵树的价值在哪里?或许就是在它的生命历程中,根据环境提供的情况,把自己往最好的方向生长。如果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这颗良好的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环境贫瘠,只有几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就攀住岩石,从石缝间生长成一棵歪歪扭扭的瘦弱的树。总之会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让生命的种子生根发芽。至于最后是做栋梁,还是做成家具,还是变成柴火或是白白枯死,就不是这棵树所能决定的,而是际遇决定的。
那么我的自我价值呢?或许也应该是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尽量把自己成长好。什么叫成长好呢?积极心理学研究整个世界不同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然后总结出四海皆准的六大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那么,我走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去学习知识,追求智慧,去形成理想中的各种美德,让生命变得更加的完整、和谐。至于自己最后能够收获什么,是否能有世俗意义的成功,就不应该是自己考虑的范畴了。
四
人的自我价值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最初的自我价值感,一定是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慢慢形成对自己的评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的人评价也会慢慢的对自己价值感产生影响。这些评价的规则,都是控制别人的手中或者世俗形成的一些准则。如果一直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的话,那么自己生命的意义就被他人所控制了。
所以,人需要成长,由外在的评价来寻找自我价值感,慢慢的变成由内在的自我评价来寻找自我价值感。这样来让自己控制自己,让自己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五
写到这里,我想给自己曾经纠结的问题先画一个暂时休止符。不要去追问自己是谁,因为自己不过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生命而已。不要去追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活着不过是来走一个生命的历程,不管经历的是什么,也仅仅是一个无法重复的生命历程。不要去在别人那里刷自己的存在感,让自己来给自己生命打分。
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挣扎,好好去经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不断整合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