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分口粮
周信柱与王升和谈论种植水稻的事,王升和突然想起一件事,他对周信柱说:“老队长,我听说种水稻需要技术员,咱们村没有呀,咋种水稻?”
“不用担心,上级派技术员过来指导种植,不会让咱们乱种的。”
“奥,那还行。不过上面派来的技术员他不可能常年住在咱们大队,人家只能在用着他的时候过一段时间,等到水稻种好了就得走,还是不如自己有技术员,有事随叫随到,不耽误事。”
周信柱说:“倒是这么个理儿。那就等到上面派来技术员让他收徒弟,把种植水稻的技术传授给几个年轻人,这样他就不用年年来我们村了。”
“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这些个学徒找谁好呢?尤其是咱们队?”王升和问。
“没考虑过,到时候再说吧。”
“到时候就晚了,不如早做打算。”王升和说,“我觉得你家晓丹挺合适,他有学问,平常还爱看书学习,用他错不了,他当了技术员肯定能把咱队水稻鼓捣好。”
周信柱说:“这不好说。不过这孩子干嘛倒是很用心,遇事也肯钻研,也许能搞好。”
就这样两人就种植水稻和挑选技术员的事谈论了很久,直到夜深王升和才告辞回家。
两人谈话过去一个星期,打谷场上的高粱穗已经晒干,高粱秸也一捆捆整齐地码放在打谷场一角,只等有机会儿把它们分给社员了。玉米棒子也全部进场已经晾晒好几遍了。目前地里只剩下大豆还未收割。大豆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数量约占秋季作物的一大半,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一百多亩。就说周信柱生产队,一共不到二百亩农田大豆就占去一百多亩。由于今年没有遭受水淹,大豆长势良好,有望取得丰收。因此,为了给大豆腾出空间,周信柱决定先把高粱和玉米棒子分给农户,这样大豆收割进场也就有地方晾晒了,轧场也不耽误事了。
做好了打算,下午周信柱便通知社员,让他们提早一会儿下趟准备去打谷场领取高粱和玉米棒子。社员们听说要分口粮了,一个个笑逐颜开。
人们回到家也没顾得上休息便拿起用具来到打谷场,很快打谷场上便聚满了来领口粮的大人小孩,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好像过年一般高兴。
开始分粮了,周信柱坐在地磅前亲自司磅,一旁的会计按照账单花名册一家一家叫着户主的名字,同时报出每家的口粮斤数。会计每叫一家,粮食堆前就有人动手装粮食上磅。周信柱亲自过磅,多的拿出来,少的补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忙活,高粱已经分完,接下来就是分玉米棒子。
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周信柱叫过来两个小青年让他们把汽灯点亮。接下来又是几个小时的忙活,直到夜深第一轮玉米棒子才分完。周信柱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又围着包谷堆转悠了一圈,回头对会计说:“棒子还多着呢,队里留不了那么多,还得分二轮。我估量着每人再分十斤还有剩余。”
会计说:“那就接着分呗,账目好算,分一家我计算一家,耽误不了事。”
“好,接着分。”周信柱说。
就这样第二轮分配又开始了,直到后半夜才全部分完。周信柱回到家里看到一家人还都没睡觉,都正围着粮食堆说着什么。
周信柱说:“高兴吧?今年秋季分的口粮真不少,就咱们家,高粱二百六十多斤,玉米棒子五百多斤,两样加起来八百多斤,这是历年来没有的事。以往秋季几乎分不到粮食,庄稼大部分都被大水淹死,只剩下高岗一点庄稼,每口人也就分到手几十斤粮食,根本不够吃的。今年可好了,光高粱和玉米棒子每口人就分到手一百五十多斤,基本上够吃的了。还有呢,还有大豆没进家呀,大豆每人也得分一百多斤。今年猛一富,真是想不到。”
王廷香接话说:“还有呢,东河堤还有二十多亩南瓜地,估计到时候每口人也能分几十斤南瓜,可不愁吃的咧。明年要是种水稻,分到的口粮更多,日子更好过。”说到这里王廷香很快又沉下脸来,然后说,“今年秋季是百年不遇的好年景,说不定明年又来一场大水,庄稼又泡汤了,还是得缺粮挨饿。”
周晓丹说:“娘,尽管放心,你的担忧是多余的了。以后秋季庄稼再也泡不了汤了,已经改种水稻,水稻不怕大水,不怕淹。相反,雨水越大水稻长势越好。假使水淹了,大水退去水稻照样生长。一句话,咱村改种了水稻,以后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那忒好了,缺粮的日子终于熬到头了,以后再也不怕收不到粮食了。”王廷香说,“我快五十岁的人了,大半辈子过去了,今天才算过上不饿肚子的好日子,多谢政府,多谢毛主席。”
周信柱说:“是该好好感谢政府,感谢毛主席,是他们始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想尽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好社会哪里找去?”
一家人说了好一会儿话,直到大街上传来公鸡的啼鸣声这才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