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牺牲是爱情的神话

影片用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和一个身处贪婪之地却愤世嫉俗的男人瑞克。
当逃离纳粹,飞往新世界的迫切之感吞噬着每一个等待在卡萨布兰卡的人,唯独他怀抱偏安一隅的心态,在小镇开着一家最受欢迎的酒馆,却从来不与宾客喝酒,他拒绝和发难民财的商人同流合污,但也拒绝为了任何人去冒险。
没错,瑞克的与众不同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真实的他又是什么样子?直到女主伊尔莎推开酒吧的那扇门走了进来,男主的人物弧光才开始真正闪现。
鲍曼饰演的伊尔莎,是我在荧幕里见过最动人的女主角。含着眼泪发亮的眼睛动人,每一缕发丝上的光晕动人,一个镜头两种打光营造出的梦幻感,与残酷的时代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
“整个世界快倒下来了,我们却挑上这时候来谈恋爱。”
两人重逢在瑞克的酒吧,这时他所有的克制都已不复存在。在长达九分钟的闪回片段里,伊尔莎对着瑞克说:”整个世界快倒下来了,我们却挑上这时候来谈恋爱“。是啊,二战时期,德国进驻巴黎的前夜,爱情的发生,哪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往往在最不该来的时候,它来了,在你来不及思考对或不对的时候。我相信,伊尔莎有多痛恨战争,就有多爱瑞克。
但当困境来临,我们似乎更乐于看到主角在二选一的关卡里,选择爱情的那份勇气,发出“是真爱啊”的感慨。但《卡萨布兰卡》不是,伊尔莎失约,没有跟随瑞克一起离开巴黎,没有实现二人曾经想要在火车或游轮上举行婚礼的心愿,即使到了影片第二幕的高潮中,男主得知了真相,我也一直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
实际上,这是一个为了……而牺牲爱情的故事
战争中最可怕的是生死未卜,最幸运的则是死里逃生。伊尔莎得知自己已经“死去”的丈夫仍然活着,选择牺牲自己与瑞克的爱情,为了道义,为了责任。
但再次相遇女主不愿再牺牲时,男主帮她做了决定。有那么一瞬间,故事让你以为爱情似乎已经战胜了德行,但本片剧本精妙就在于最后男主的一系列动作,让所有人物和情节完成了反转,使观众的想象力也完成了大跃进。
他,将伊尔莎夫妇送上赴美的飞机,这个足以揭示人物本性的选择,与他对伊尔莎的自觉欲望形成逆反。从自欺的拘禁感中释放真实的自己,为了反法西斯的理想牺牲爱情。
“在这疯狂的世界,三个小人物就别太计较了”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我观看影片时的泪点所在。人性最大的恶在那个疯狂的世界一览无余,但他们在疯狂的世界里相爱,又为了疯狂的世界牺牲了爱。
正如时势造英雄一般,《卡萨布兰卡》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它所表达出的潜在意义。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曾解释说,正是“牺牲”这个主题引起了战时观众的共鸣,他们安慰自己可以如此浪漫地为更伟大的事业做出痛苦的牺牲以及走向战争。
从影片回到生活本身,关于“牺牲”,谁都知道爱情可贵,但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将她放在天平上跟别的东西称量。或许在某些时候她会比生命重,但往往她总是重不过偏见、重不过道德、也重不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