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吧||段娟:我就是喜欢《银河补习班》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80787/95a35e73b2d1cbd8.jpg)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今天加班看了《银河补习班》,影片开头的这句话让我感触良深。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影片的。
尽管影片一如邓超以往的风格,夸张,脸谱化,理想化,但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几个关键词。
关于梦想。
陈大丽说到,她最记得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清华北大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是的,有趣的事情,所谓有趣的事情,就是我们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人生的追求和目标。
片中,马飞放弃了高考,放弃了做高考状元的机会,因为那不是他的梦想。他的梦想,从儿时便开始,做飞行员,做宇航员,坐上飞船,飞向太空,再回到家。
他完成了他的终极梦想。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为了考高分,我们反复默写,反复背诵,反复巩固所谓的重点难点考点,结果呢?我们的孩子就像反复蒸了很多遍的馒头,蔫了,硬了,不复饱满香甜。
我们很多家长,包括我们很多教师家长,把孩子送去励才,送去姜堰,因为据说那里能挖掘出孩子的最大的潜能,让孩子的分更高,选择更多,最终考进更好的985和211。
我们也常常用这样的话来鞭策孩子和自己:现在不吃苦,将来就会吃一辈子的苦;现在让你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自由选择你喜欢的道路。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保持初心,真的很艰难。
但是片中爸爸的一番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学习应该是终身的,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自主学习。
所以,高考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
不要忘记,你最初的梦想。
关于相信。
包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就像片中的爸爸,相信儿子不笨,相信儿子不坏,相信儿子一定能成功;也如片中的儿子,相信爸爸没有收黑钱,相信爸爸是最伟大的桥梁设计工程师。
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永远不服输。
信念之于学习,是多么重要。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我有段时间成绩跌出了年级前十,我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是女生,就像人们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到了初中就没有后劲了。这么认为以后,我反倒心安理得了,心想就这样吧,能维持这样的成绩,将来也能考个普通中专了。但是后来数学老师找了我妈谈话,我妈委婉地问我是不是谈对象了,因为老师说我学习严重退步,怀疑我在男女朋友方面有什么动向,还说女生到了这种年龄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终影响成绩。我顿时被激怒了,内心不服输的劲儿一下升腾起来。什么叫女生都会这样,我不服!于是,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学习。我要是认真起来,连我自己都害怕。最后,也是像影片中很理想化的那种结果,中考我考了全校第一,女状元。
所以,我相信神话。
不服输,可以创造神话。
关于独立思考。
仍然引用爸爸说的话: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爸爸的教育是成功的。
他教会了孩子如何在洪灾中学会自救,更是教会了长大后的马飞如何在太空中实现自救。
在洪灾中,马飞懂得了要运用身边的工具;在太空中,马飞却舍弃了看似维系他生命安全的绳索,放手一搏。
这绳索是有隐喻意义的。
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我们拒绝教育中的所谓不和谐。小到齐读课文时过高过粗的声音,我们都会委婉地告诉孩子,这,不好听;小到孩子们课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我们都会悄悄地提醒孩子,这,不好看。是的,我们要的,是和谐美好,是整齐划一;我们要的,是孩子们成长为我们需要的那样。
而这样的我们,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原有的与众不同,成为我们教育流程中的流水线产品。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想起苏教版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所谓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该换个角度来思考呢?
一部电影,能引起争议,能引发思考,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最后特地提一下梦轩老师,怕他看了这个观后感以后又怼我,然后把我删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要说,我喜欢《银河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