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道德经》(五)
2017-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公子小白ahan
我所理解的《道德经》(五)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的每一章让我这个凡夫俗子理解都“费思量”,我想也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要不然从古至今不会出现上千种注解。
参考多种注解本,很多理解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但我不认同这种理解,原因有二;其一,天地如果不“仁”,视世间万物为没用的“刍狗”,天地万物如何繁衍生息?圣人如果不“仁”,视世间百姓为“刍狗”,如何教化众生?这些前后不就矛盾了吗?其二,通篇无一字涉及“政令”,何来“繁多”之说?
因此,我认为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通的,个人认为,这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天地如果不“仁”,世间万物如同草扎的祭品,不会繁衍生息。圣人如果不“仁”,不去教化天下的百姓,百姓就跟“刍狗”一样没有区别。天地之间的“仁爱”不就像风箱一样吗?它空虚但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但天地之间的“仁”是遵循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对待天地万物不增不减。)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就如同人说多了会遭受困境一样,不如保持虚静,让其按自身自然规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