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屏幕内外写人生》纪念女篮5号10号陆晶荪47妈妈现象研究
47 妈妈现象研究之安顿好灵魂
妈妈,您一生初心不移,壮志不改,困境不困,峰时淡然退隐,高贵且高尚。
妈妈的一生,她的灵魂和信仰是如何形成并发展、坚守的?为儿想研究您是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所以使然?这种研究或许更有深层的意义,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是有意义的。
近些年,随着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更因妈妈一生的精彩的引领,因此,我开始寻求生存的意义,以及思索生命的价值等问题,似乎在走向莫名的精神世界,寻找冥冥的灵魂生活,追求某种所谓的人生的高贵。
拜读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的精神生活。”“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质量。”一语中,我好似突然发现和理解到这么多年的飘荡、游历等等一切活动,似都是在灵魂的召唤下,奋勇前行,因为“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我也就一直在路上,追寻着自己灵魂的方向,让自己“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当下,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生活,却依然感觉到无比的失落。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信仰的沦丧,特别是灵魂的不在场。“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加之不思考灵魂的暗示与启迪,所以人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感及神圣意义感,沉浸在喧嚣之中,也只是解决暂时的孤独,行路匆匆,也只是麻痹内心的不安,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似乎不思不想会变得轻松、快乐些。
其实不然,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所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身上既有动物性,亦有神性。所谓人性,也就是动物性向神性的升华。”“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真正看重信仰的人,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苏格拉底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如果人类站在尘世不再仰望头顶的星空,沉湎于物欲不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人类会是什么样子?”这些真言和发问,无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教导,是指路的明灯。
省察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路,虽平坦却也道路崎岖,虽也攀过高山却也必须穿过荆棘,虽追求高尚却也难免自卑和无奈。但我终归是走在自己认为的高尚之路上,试着努力去做个精神上不贫乏的人。
我是个孤独但在任何时候都从来不觉得寂寥,特别是从妈妈的一生,我领悟到人是有灵魂的,当自己的灵魂不得安稳,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不会安康和愉悦的。而灵魂并不需要顶礼膜拜的虔诚,不需要繁文褥节的祷告,不需要四盘八果的供养,不需要颇费心思的祈祷。灵魂本身其实很简单,对你不离不弃,只有放下心里的包袱,卸下自己的伪装,处俗世而求人生至简,腾出心灵的空间来,灵魂就会主动靠近你,就能有机会去抚慰和安顿自己的灵魂。尽管他也说不清楚那“安顿”是怎么个样子,他只是这样保持那份热情和信仰,孜孜以求,不计较前路漫漫,一心走在自己一个人的朝圣路上,灵魂之光,将引领生活走向更虔诚与高尚。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对神圣的敬礼,对美的憧憬,“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只要我们是在努力攀登,我们就是在为人类的伟大做出贡献,并且实实在在地分有了人类的伟大。”
妈妈,大儿子我2006年离开您从北京回家乡创业后,就没能陪伴在您身边,没能再次及时发现您的身体危机状况。非常遗憾。
回家乡后,第一是要陪伴您孙女2008年考上大学;第二开办自己的公司,开始创业,直至2013年,并供女儿赴日本留学。从2013年50岁时起,我夫妻二人赴非洲坦桑尼亚开启了出国工作之旅;2014年我赴缅甸工作;2016年赴马来西亚工作。经历了许多,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替您体察了更多的世界风土人情。
先说从非洲归来,第二年我又独独奔赴缅甸,担任现场英语翻译工作。缅甸的基本状况如我国七、八十年代的模样。缅甸人,看起来大多瘦小,皮肤微黑,这令老王感觉在这里很有自信,因为可以算是“白不拉几”的肤色,还突然长高了似的成中高个头的人了。
缅甸人没有越南或泰国人那种较明显的脸型特征,但帅小伙还是很多。在缅甸,有四大教派,但其国民基本都是佛信徒。佛法几年将召开一次会议,研究法条的遵循,形成统一的佛法,令全国遵照,所以佛法无内部争端。如早晚各一次拜佛,做功课,但似无太多清规戒律,或不以持戒律为中心重点。
在缅甸,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他们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佛都看得到都会知道,虽然佛不会降罪来惩罚恶念和歹行,但佛教导人要种善念,存善思,行善为,求来世报。所以人们的观念很纯净,只有“与人为善”“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天公地道”。
在缅甸,更多地接触了原始佛教,即小乘佛教,修来世。佛信徒在拜佛只会说:“请佛祖指引我实现......的方法、道路!”他们人生中,从小到大要有几次出家当和尚的体验,去感悟“出世与入世”,进行佛法生活体验。佛法生活得法,之所以缅甸之佛法为真佛法是也。
不停地游历,我仍不知道佛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寻佛,也没能取到所谓的经。也在试图寻找那妖魔鬼怪,或被美妖精魅惑一次也好,或到女儿国温柔一刻也好,或体验一把被妖怪抓去摧残的痛也罢。但久历之后发现,在佛国度里是一片至善至纯至朴,哪里有什么妖魔鬼怪呀,蛇蝎蜘蛛精都不招惹人,牛魔王及虾兵蟹将早已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就连狗儿都是自由五束的且不恶脸呲牙冲人吼,正是人心交善,家狗不恶。
如果非说有妖魔鬼怪,那必是人心的另一面的心魔作怪,就是人心室里阴暗处隐藏着的那个丑陋的自我。红尘之中,色、声、香、味、触诸多诱惑,就如妖魔鬼怪似的,每天变换不同的样貌或理由来迷惑我们,诱使我们成为俘虏,你的欲望一起,念头即转,心境一变即生贪嗔痴慢。我们要一而再地与另一面的自我进行长期的善恶之战,但愿别被恶的一面所击败。
在游历缅甸蒲甘万塔林时,观赏这壮观的废都时,我的感觉只能是眼前一亮,目不暇接,恍如来到了传说中的“三界”,仿佛看到旧时佛信徒们静静地在塔林和树林间修行及行走;众神仙在天地间驾云自由往来;精灵蓝光闪烁游动嬉戏各类动物随意玩耍,蚂蚁忙着建造高大通风良好的城堡;就连比蚂蚁还小的小可怜虫——蝼蚁,似有佛光的熏陶,而建造的或说是堆积起的家园也有人类庙宇塔林的格局;更有出窍的灵魂、鬼怪和幽灵四处闲荡;阎罗王派小鬼带着花名册从阴曹地府上来阳界收人……。可想在long long ago,那里的世界该是何样的宁静、和谐、美好且自然而然呀,并怎样地将天界、阳界及阴界连接而为浑然一个整体的乾坤世界呀。
我沉醉在这一个浑然天成的世界。突然一下子,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他的身体猛地抖动了一下,将我从魔幻中唤醒起来。我咣了咣头,愣在了那里,现实变得一片空白。此刻感觉似“清空垃圾”并修复bug后的大脑,一切过往已经飘逝,唯有现在的焕然一新。我感到头脑无任何过去障碍的畅快,身无任何束缚般的轻松,心无颗粒尘垢般的清明安定。我感觉自己就是现在的自己,自然喜悦。抬眼再望向万塔林,我感悟到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妙意,似乎突然明白,我终于找到了他自己灵魂的安放地,那就是缅甸蒲甘,万塔林。
安顿好灵魂,心就安定,人将不再彷徨,自然喜乐,自在世间。
妈妈,我此时才理解您的一生能够坚守良心,执拗于自己的信仰和灵魂安定而成就您的一生的缘由。安顿好灵魂才是人不再彷徨的重要根源。
都说人有两面性,有时我们都不认识自己了,把自己弄丢了。这可能就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使然,两相别扭,人自己自然就不舒服、不愉快。而当我们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我们与自己的灵魂走在同一个方向上,向同一目标用劲时,我们将不再拧巴,不再彷徨,不再攀比他人,不再苛求社会,不再大喜大悲。与自己的灵魂同行,我们从第一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步入第二重境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走进第三重境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通透了,那么,此心光明意如何?“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时至今日,无论其身在哪里,处境何如,我总会时常感觉到自己心灵又飘到那里,或是我的灵魂在召唤,或是我要唤醒自己的灵魂,我总是悄悄地会感觉自己人已置身于梦牵魂绕的蒲甘万塔林,在“三界”里,去感觉那么一种自由欢畅,飘渺自在,无拘于形,无束于身,无欲于世,无求于人……似超脱般地活在他处而非现世某处秽土。所以,我成了个快乐、轻松的人。
生活是自己的,并且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我依然心潮澎湃,快乐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准备好热情地去投身自己的余生,而且不能忘记自己为人子的孝敬老人的天职,尽人事以知天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