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娱乐圈

《无问西东》:但求谓之心安,便能无问西东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278人  小耳朵鱼
剧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电影《无问西东》开篇便丢出了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提前知道了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你是否还愿意与这一世的父母结下犊子之情?如果提前知道了这份工作并不会带来想要的财富,你是否还愿意在这里磨练心智?如果提前知道了这段感情没有结果,你是否还愿意与他携手相拥?

好在这世间没有“如果”。不论结局是好是坏,我们都在“未知”的探索中体味到生活的精彩。

“积压”了6年的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片《无问西东》终于踏雪归来,“相逢未晚,只如初见”。前有讲述文革一代人青春的《芳华》,后有哭花了现代年轻人脸颊的《前任3》,而这部历史背景雄厚、众星璀璨的《无问西东》,在众多高票房影片的夹击下是否也能带给我们感动呢?

不同时代的不同抉择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和三个代表中国变迁的重要年代——利益与人性互搏的现代社会、批判斗争与生活政治化的文革时代、战火硝烟与家国情怀的抗战时期。

张果果作为当下的“职场人”,他一边要面对职场的尔虞我诈一边又要面对人性的善恶,该作何选择?

陈鹏、王敏佳、李想——文革时代的知识分子代表,在那个没有利欲熏心、没有灯火酒绿的年代,两个麻花辫衬得人多么的纯真美好。但纯真美好也伴随着愚昧地批判斗争。面对被众人揭发和喜欢的人的退缩,王敏佳该作何选择?面对守护爱人和为国作贡献,陈鹏该作何选择?面对自己的前途和维护朋友,李想又该作何选择?

沈光耀,一个来自传统中国富贵家庭的精英少年,身体、智力双优。面对母亲只愿其“体验人生乐趣”的期盼,和保卫家国的大爱,他该作何选择?

吴岭澜,这位上世纪20年代的清华学子,英文、国文皆夺魁,工程类考试成绩却屡屡垫底。全心追随潮流而忽视了自己的强项,面对驾轻就熟的“文科”,和对社会有用的“实科”,吴岭澜该作何选择?

莫尔曾说:“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的确如此,一个选择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选择没有对错,谓之心安即可。

吴岭澜:迷茫、彷徨与自信、笃定

陈楚生饰演吴岭澜

面对梅校长的提问:“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吴岭澜说,将自己教给书本,心里就是踏实的。校长继而又问“什么是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吴岭澜不解,直到他在泰戈尔来清华的演讲中才寻到自己的答案。他看到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梅校长对他点头微笑,他看到自信而笃定的清华翘楚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才领悟到: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展示多么重要,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会花时间思考这些,他们也觉得这些是重要的。

其实“文理科”之争至今仍喋喋不休,但在“实业救国”的战争年代,生产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吴岭澜的疑惑并非他个人私情,而是他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向祖国贡献更多力量,是在物质匮乏年代看到的摸得着的力量。但殊不知,文字和精神更是一种摄人心魄、润物无声的隐形利器。

吴岭澜最后选择了他的强项,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气质。面对日军的空袭,在破旧的茶水房里吴岭澜对沈光耀说的那句话——“哪有学生不走老师走的道理”;躲避轰炸时吴岭澜随手带走的一笼鸽子;在炸弹爆炸的声浪中向学生传授文明的火种,寥寥数笔,其自信与笃定的风骨俱显。

影片着墨最少的故事,以它云淡风轻的气质传递给了那个精英少年——沈光耀。

沈光耀:小家与大爱

王力宏饰演沈光耀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其家庭背景是“三代五将”,已然堪透历史年轮中个人力量的渺小,所以沈母对儿子的期待是希望他能好好生活,体验人生的乐趣。但是沈光耀赶上的偏偏是一个你不挺身而出就无法面对自己的年代。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美国军官的这句话深深印刻在光耀的心中,完美如他,但这个时代缺的却是无畏与同情。也正因这句话,沈光耀违背军规去空投食物。其实作为一个内心纯净的少年,在遇到自己可以帮助的事情,在遇到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孩子时,他无法袖手旁观,去过母亲期望他过的自由人生。

影片中,美国教父教孩子们唱的歌,和沈光耀与日军作战时的背景音乐,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天赐恩宠》(Amazing grace)。

“天赐恩典,如此感天;我等罪人,京蒙赦免。”学校的师生与饥饿困苦的孩子都在祈求和平,沈光耀也希望能平安回家达成母亲的心愿。但面对日军的袭击,光耀只能用一句“妈妈,对不起”来完成自己选择的使命。悲壮的画面与动情的音乐交织,相信这一幕哭花了不少观众的脸。

面对自己母亲的殷切期盼与家国存亡的大爱,沈光耀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的大爱下一段故事的主角陈鹏才能存活,而后才能救下另一个生命——王敏佳。

王敏佳:生与死

章子怡饰演王敏佳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文革这段故事里,这句话足已概括全篇。

王敏佳——文革时代的牺牲品。如果说那个时代的人单纯,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人一根筋。一根筋的她看到自己敬仰的老师被师母欺负就“拍着脑袋”和同伴写信“痛斥”师母罪行。一根筋的她因为生病没能给毛主席鲜花而悔恨一生,编织谎言麻痹自己。一根筋的她为了不断送李想的前途承担了“写信事件”的全部罪过,甚至到死都不曾埋怨过李想一句。

而“恶人”、毁掉王敏佳一生的“师母”,也是一根筋。一根筋的她以为曾经对自己好的男人就一辈子不会变心。一根筋的她以为资助男人上学,照顾男人一生起居就可以真心换真心。一根筋的她以为揭露以王敏佳为代表的“小三”,男人就会回心转意。其实“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她洗衣做饭为的只是丈夫一句“你辛苦了”,她打骂丈夫只是希望丈夫能回应她一句,而不是把她当空气。疯狂的女人背后,何尝不是因这个男人的冷漠与无情。

许老师

就在“师母”批斗完王敏佳回家时,许老师虽然已经看出来异样的妻子,但习惯性冷漠让他最终选择与妻子擦肩而过。“师母”还是善良的,或许她并不希望王敏佳被众人打死,她只是想拿她出出气。在跳井之前,“师母”想的全是与丈夫在一起的快乐场景。不知道面对妻子的跳井自杀,许老师有没有后悔之前的冷暴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王敏佳知道自己会因“写信事件”被批斗致死,会不会后悔她一时冲动的选择,会不会后悔用各种谎言来圆自己儿时的遗憾。但当看到王敏佳被“判死刑”那一刻露出的纯真笑容,我便知道王敏佳不曾后悔。

所幸,在王敏佳走投无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时,她身后还有那个给她“托底”的男人,那个说无论她如何往下掉,他都愿意与她一起,陪伴她的男人。

这段故事是影片最为饱满、最细腻又最虐心的一段——孤坟藏着未亡人,井口跳下活死人。死过一次的人因另一个人的爱而坚强的活着,活着的人却因爱人的冷漠寻死。爱可以托起一个人,也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愿世间人都能遇到那个因爱“托着”你历经风雨的人。念你所念,爱你所爱,做你所做,行你所行。

张果果:利益与人性

张震饰演张果果

“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这段话是影片结尾张果果说的一段独白,这是张果果说给自己听的,也是电影想传递给这个社会的。

来看电影的我们都生在这个世俗的年代,我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张果果所经历的事情——金钱、权利的引诱与人性善良的博弈。面对新闻真实性与点击量,我们该作何选择?面对艺术价值与客户需求,我们该作何选择?面对学术严谨性与职称评定,我们该作何选择?

我们多么希望利益与善良可以同时拥有,但生活就是这么残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利益你就昧了良心,选择善良你就无法满足私欲。张果果选择了后者,他选择相信这个世界的善良。

其实人本善良,但在成熟的路上,我们总会因各种原因而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社会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到我们几乎无力改变。于是才会生出各种“佛系”生活。无力抵抗,无力反驳,便只有“随他去吧。”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或许你稍微转变自己的目光,便能看到“文科”的魅力,看到饥饿孩子们的笑脸,看到背后托着自己的那个人,看到四胞胎母亲送的胎毛毛笔。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愿你能像吴岭澜一样及时顿悟活出自己的风骨,像沈光耀一样豁出性命去成全自己的家国大爱,像王敏佳一样被判“死刑”后仍笑对生活,像张果果一样为四胞胎在玻璃上画出一幅幅美丽世界。

人生就是在做选择题,无论如何选择,但求谓之心安,便能无问西东。

�i�oz�P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