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课题
经常发现有的老师讲鸦片战争永远是模板化的“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评价”。感觉这套鸦片战争的教案可以应对一切学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老师没有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为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杨彪老师在《构建历史教育新体系:国际学界的新观念与启示》中的主要观点有: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重点应该放在传授人类过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问题,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在确定教学中的具体学习目的和内容时,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课题。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对于复杂的历史情形,在追溯其基本的形态过程和内在的联系时,要考虑到教学课题提出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的提示部分应有助于教师在提供式、获得式和发现式的教和学之间确立一种有价值的、与目标一致的关系,避免方法上的片面性。在教学中描述历史时,应尽可能直观和具体,但不能虚构历史。”
由此可知,同一课题在不同学段或阶段的教学主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我们以工业革命为例:
工业革命在初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的标题是: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单元要求是: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在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的标题是: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单元要求是: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综上可知,初中学生学习工业革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革命是什么的层面,到了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讲工业革命时应该侧重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等视角来分析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