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的旧日时光(2)
三、教室
学校怕补习生和应届生相互影响,想让他们的班级彼此隔离,正好学校东南角有一幢红砖平房,远离中心教学楼。这幢平房长期没人使用,学校就把补习班的教室单独安排到这里。铁一中校园不大,在哪里上课都不远,其实教室在这里,其地理位置极佳。你看,教室门前是一大片空地,向西走不远是操场,往北走是食堂和宿舍楼,教室还被食堂遮挡、隔离,几乎就是个独立世界,远离热闹的人群,没有干扰、安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我们班教室很大,最初班里有七十多人也没觉得非常拥挤。冬天教室没有暖气(记不准清了),冬天刮风天,火借风势,炉火就烧的很旺,炉子都烧的通红。我们教室位置背风,班里人又多,每个年轻人都自带加热装置,是个小暖气,我们坐在班里就像抱团取暖熊,冬天都不觉得冷。
说起冬天的炉子,还有个小插曲。冬天跑校生早晨有时来不及吃早餐,就带着馒头、饼子来教室吃。因为冬天冷,早餐冰凉就在炉子上烤,教室里经常弥漫着烤馒头、饼子甚至烤红薯、烤土豆的香气。这香气让人馋涎欲滴,也招来了老鼠(也可能与桌洞里的剩馒头有关),有次上课一只老鼠从煤堆里爬出,教室里人人喊打,女生害怕尖叫,顿时乱成一团,最后老鼠被一个英勇的男生击毙,还拎着小尾巴乱晃,女生吓得到处躲闪……
刚进这个教室时,地面和玻璃都很脏,班主任就发动大家对教室进行了大扫除,这帮铁路孩子还挺能干,全员动手,一会儿就把教室弄的窗明几净,地砖露出了本色,玻璃透明,坐在窗口抬头能看见蓝天白云,像个把世外桃源。
补习班在铁一中属于自由王国,作息时间不受学校限制。班里早晨六点开门,刻苦的同学就开始了早读;中午有同学不睡午觉,就在班里学习,困了就趴在课桌眯一会;晚上凌晨一点,教室的灯光还亮着,还有人在刻苦攻读。
这个教室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改变了模样。记得有次刮沙尘暴,天空昏暗,飞沙走石,教室的灯光,透过黄风看,都是蓝的,我们那天去教室,在风里远远望去,我们的教室像太空中的飞船。
四、素面
补习班里不少是住校生,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那时候国家对粮食还实行定量供应,每个成人每月二十七斤,而且还有百分之三十是粗粮,主要是玉米面和糙米,我们的主食除了馒头,还经常能吃到发糕、窝头、钢丝面、糙米饭、玉米糊。经典早餐是玉米糊配馒头咸菜。午餐和晚餐是馒头米饭配大锅水煮菜,菜品很单调,春季和冬季的菜很经典,老三样:土豆、白菜、萝卜,几乎顿顿都是白水煮菜,没有肉、没有油水。夏秋蔬菜种类多些,什么茄子、芹菜、豆角、西红柿、黄瓜之类,但一经大锅做出来,蔬菜失去了滋味。但就是这样的饭菜,大师傅似乎每次给的都不多,对于我们这些小伙子,每月也不够吃。
去打饭总感觉学校的食堂大厅阴森森、冷飕飕、空荡荡的,这里终年飘着腐烂饭菜的味道,让人闻着就没有食欲。一般情况下,学生打上饭菜都回宿舍吃,很少在食堂大厅里就餐。
食堂的学生打饭窗口只有一个,每天排长队。我们都怕排长队,每天去打饭都比较晚,因为心疼时间,把排队的时间挤出来可以多背几个单词,多做一道题,所以宁愿晚吃会,也要多学会。看那时的我们,一个个精瘦,但充满激情,眼睛闪亮。
不过去食堂吃饭,也有例外。记得每周五的中午(也可能是周一?记不清了),食堂改善生活,卖包子。这天为吃上刚出锅的包子,很多人逃课,为抢包子很多人还打过架。
虽然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但整个国家还不富裕,每个铁路家庭还很穷。那时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很懂事,从不乱花钱,家长给的钱都用在刀刃上,省下钱买些复习资料。即使食堂的饭菜不好吃,我们也不舍得在外面吃饭。
有次我和学文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误了食堂的晚饭。黄昏时分,饥肠辘辘的我们决定去路边的小饭馆吃碗面条。
那是一顿终身难忘面条,那家饭馆的面条品种很多,价格高低不同。我们就点了最便宜的面,名字很独特——素面,其实就是光面煮熟后浇点肉汤撒上葱花(类似上海的阳春面),味道却很鲜美。
那天下午,夕阳照进面馆,我俩吃着素面,听着街边的声音,小店里的光影和素面味道混合,如同电影画面印在脑中。现在某些时候,这画面还会一遍遍在脑海中播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