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快是一种系统能力,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的精读感想。
【摘录】
01.
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我的理解是,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02.
“快”作为一种素养,它的实现本身更是一种突出的系统能力。我们可以把快的四种能力总结为:洞察快、响应快、决策快、改善快。
03.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绝不能为了追求快而疏忽重要的战略思考。当公司处于创业初期时,每一个举动都可以很快。
但是随着业务的成长和拓展,可供选择的岔口就多了,这时绝不能因为一味图快而含糊、轻率地跨过重要的战略决策点。
04.
磨刀不误砍柴工,快与耐心并不冲突,在重大节点方面,还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宁可慢一些,想明白了再做决策,在战术执行上快的同时,战略上要走得更稳。
不稳、不扎实,一定会造成不必要、不理智的急躁,迟早会出问题。
所以我认为,“战略积累快不得,战术演进慢不得”,为了更底层的坚定原则和更长远的发展,有时候,有局部的、阶段性的慢,才有全局的快。
【感悟】
01.
雷军告诉我们,快是一种系统能力,包含四个方面:洞察快、响应快、决策快、改善快。这几个快,跟PDCA循环有异曲同工之妙。
PDCA循环,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循环,它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
这个循环,因为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大生产考验,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雷军提到的快的系统能力,里面的响应快、决策快和改善快,跟PDCA中的快速计划、执行和改善是相近的。
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个洞察快,这种洞察,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而来的,其发现问题、发现趋势的速度,远远快过传统工业生产中的方式。
不管是PDCA的循环,还是雷军强调的快的系统能力,背后都反映出来这样一个本质:
商业决策和执行,快是一种竞争力,而且是很强的竞争力。
不管是看待局势,还是说进行决策,而后再执行,快才能抢抓时间窗口期和发展的红利,快才能及时调整,甚至及时止损,快才能以快打慢,才有更多的胜率。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谁能在竞争对手行动前行动,谁能在市场需求变化后及时调整产品及服务,谁能快于行业整体节奏及时转型升级,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02.
既然快是一种系统能力,那么就不能不捋清楚快的底层逻辑。
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是快,都要快,那样才好。
雷军同时告诉我们,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不能一味求快,各种事情都快起来,不见得是好事,甚至还可能会掉进坑里。
在雷军看来,他的创业经历也验证了,战术执行要快,而战略决策要稳。
这就是他自己说的战术上的勤奋,也就是战术执行要快,但是战术上的快速,无法代替战略上的作用。
在一些重点的路口,甚至是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味求快很可能是战略上的懒惰,懒于收集信息、懒于深入分析、懒于权衡利弊、更懒于策划方案。
换句话说,战术上的勤奋,就是一直埋头拉车,使出全身力气拉车,吭哧吭哧地去拉着车向前走。
而战略上的懒惰,就是只顾埋头拉车,却没有抬头看路,更没有抬头看天。
明明是一个上坡路,明明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但仍然一条路走到黑。
明明可以换一个方向,去往别的目的地,或者说迂回一下,但是就卡在原地使劲儿。
或者说,其实可以换交通工具了,还在埋头苦干,使劲拉车,没有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物色好马,去发现拖拉机,去寻找有没有汽车。
路选错了,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坚持下去,可能事与愿违,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甚至越是努力,越是无力。
好了,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