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
安居士/海滨敬告读者
读陶潜的田园诗,我们对诗人作为隐逸者的形象感知甚多,须知陶潜的伟大之处,并非一味静穆、冲淡平和,诗人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要想全面了解诗人,则需要读一读他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基于知人论世的审美鉴赏原则,我将陶渊明的《读〈山海经〉13首》的创作背景、注释、译文、赏析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亦可作为高中生古诗文拓展阅读之绝佳素材。可点击以下蓝色链接,完成系列赏读。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十三首13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背景】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注释】
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伊师,民具尔瞻。”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
废共鲧(gǔn):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í,诛戮)鲧于羽山。四罪(处罚)而天下咸服。”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鳍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当复”句:又将怎么来得及呢。意谓已是后悔莫及。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译文】
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
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
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
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赏析】
此诗带有总结的性质,但又似乎并非全然论史,仅由读《山海经》帝废共工、杀鲧之事联想所及,引出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而自食其果的历史教训。“帝者慎用才”既是对前人之事的感慨,也是对历史兴亡之道的总结。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名家点评】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其九)寓意甚远甚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胸中饶有幽愤。”
清·温汝能《陶集汇评》:“此篇(其一)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读山海经诗十三首》,除首篇外,比之他诗为降格。”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