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

社会规范会抑制人性恶

2023-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问天

我的朋友,你讨厌束缚,热爱自然,认为社会教会我们虚伪,没有带来更多的善。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自然是美好的,可社会关系中也需要规范,它能造就公平正义。你说这个善的观点,让我想起荀子。


阎学通老师说,苟子许多观念与建构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他对国家间冲突或关系稳定的认识则与现实主义理论相似,有关防止国家间冲突和维持国家间秩序稳定的认识,则又与制度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

苟子是性恶论者,认为本性是恶的人们为了利益而进行争夺是自然社会现象,争夺引发暴力冲突也是必然的。

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生来就贪利,顺着本性去做,就会发生争夺不会谦让···因此,顺从人的性情必然引发争夺,大家都违反等级规范、不讲道理的结果就是引发暴力冲突。

摩根索总结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人性。


他说:“政治现实主义相信,总的讲来像社会一样,政治是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的——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自从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的努力发现了这些法则以来,人性就没有发生过变化。”

他批评孟子人性善的说法,是不懂得人性的本质。他说:

“孟子日:‘人之学者,其性善。日: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这是说,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人性是善的。这是不对的,是不懂人性而且分不清人的本性与后天行为的区别。

本性都是自然生成的,是学不会也做不成的。礼义是由圣人制定的,所以可以学会,而且能够做成。人身上无法学和无法做的东西称为“性”,可以学会和可以做成的是“伪”,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苟子认为人性恶是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因为作为人性之一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是无法以物质来满足的。


他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这是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没得到满足就会去追求。

追求是无止境的,就会产生争夺,导致混乱,造成贫穷。

由于苟子认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解决人们相互争夺的冲突,因此他从抑制人的欲望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社会冲突。

他将人的欲望界定为人的情感反映。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这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情感是本性的本质,欲望是情感的反映。基于对欲望的这种认识,荀子认为,加强人的理性即“心”,可以抑制反映情感的欲望,从而可避免社会混乱。

他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

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系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寞,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

这是讲,人最大的欲望是生存,最厌恶的事情是死亡。然而,有的人放弃生而选择死,不是不想活,而是没法活只好死。

所以,有欲望而无行动是源于心没有动。如果心是符合理性的,欲望虽多也不会破坏秩序!欲望不高但有行动,这是心中非理性驱使的结果。如果人心不符合理性,即使欲望少,也制止不了混乱!

用心中的理性控制欲望,就可以治理混乱,如让情感支配欲望,混乱则无法治理。


苟子认为建立社会规范—礼—是加强人心中理性的方法。他专门写了文章论述“礼”是什么。他说:“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这是说,礼是治理政治的规范,不按规范处理政治事务就行不通。规范与国家的关系,如同秤与重量的关系,如同墨线与曲直的关系。因此,人没有规范,就无法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人,事情没有规范就做不成,国家没有规范就会混乱。

由于相信规范存在于人心中,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心中的规范来抑制人性。

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悸乱而不治。”这是讲,现在人恶的本性,只有在教导和法律的约束下,才能被纠正。

有了伦理规范,社会才能治理得有序。现在的人,无人教导他们法律,行为险恶不轨,没有伦理规范,所以社会混乱无序。

苟子还从供需平衡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社会规范能约束国家行为,避免暴力冲突和维持国家间的秩序。他认为规范可以使人们的欲望趋于合理,提升人的满足感。

热爱自然,也要社会中接受规范,不然强者会凌驾弱者之上,让善无法彰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