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
人工智能(AI)时代来临,孩子要学什么、怎么学,才能够迎向不确定的未来世界?答案听来很简单却不容易做,那就是“让孩子的天赋自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因此,未来教育的样貌一定有所不同,透过多元的创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学时运用科技或营造真实的情境,提供跨领域、生活化的统整学习,注重有效沟通、团队合作,以及结合家长的资源与力量,是未来教育的五大新面向。
过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机器,未来的教育则要回归到人的本质,帮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连结。
人类社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快速变动,教育若仍墨守成规,影响的不仅是竞争力问题,而是最根本的生存价值。倘若我们无法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天赋,进而往想走的地方去,孩子恐怕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教成他自己,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新北市桃子脚国民中小学校长李惠铭指出,每个孩子都应变成真真实实的自己,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是谁、适合往哪里去,再来要有能力往那里去,最后在往目标前进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可以共创美好的社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未来教育的样貌,一定要与现在有所不同。环顾世界各国对于未来人才的培育重点,纷纷从3R能力转向4C能力,就不难看出端倪。
传统教育注重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的3R能力,已经不足以应付日趋复杂多元的环境、新形态的工作和生活,转而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4C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communication)、团队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指出,2030年所需的核心能力涵盖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特质(character)与态度(attitude)、后设学习(meta-learning)等四大面向,有效的学习就是将这四个面向的元素进行丰富的混合。(见附图)
具体来说,一个人不仅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如传统的数学、现代的创业、全球化的主题,还要拥有创造、批判思考、沟通合作等技能,以及警觉心、好奇心、勇气、弹性或復原力、伦理、领导力等特质与态度,而整个外围的底蕴则是后设学习能力,包含后设认知及成长心态。
从基本的3R、关键的4C到结合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素养,这样的大概念,落在教育现场,唯有透过多元的创新,才能具体实践。
未来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迈向未来新动能
从OECD未来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难看出特质、态度等情意层面,是未来教育的一大重点。用教育现场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找到强劲的学习动能,激起好奇心、拥有探索力。
“台湾的教育绝大部分着重在升学,其实K-12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台北市丽山高中教务主任蓝伟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要给孩子更多时间去探索周遭的环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许孩子探索时有犯错的空间,这样孩子在国、高中阶段才有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
蓝伟莹表示,国中阶段的孩子要开始负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学会如何学习,包括查文献、决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力及资源等等。这些能力都建立起来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才能够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寻找方法解决真实问题,从中找到自己想就读的大学科系及人生的发展方向。
“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搭建一个探索的平台,”台北市滨江国小教师林姿君说,让孩子有空间能够自发性的学习,当他对新的领域產生好奇心时,他就会想要主动出击去学习。林姿君特别强调,孩子的想像跟创意是无限的,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肯定,孩子能够发挥的面向会超乎大人的想像。
面向2:科技× 真实情境=与外界有感连结
为孩子搭建学习平台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情境与连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校长林玫伶认为,未来教育的创新面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更重视符合孩子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内容,来满足学习的目的;第二层面则是透过科技帮助孩子加强与外在世界的连结,同时投入真实情境的营造,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及连结的对象。
比方说,新北市中港国小英文教师林加振,就在课堂中让孩子跟外国的学伴跨国视讯,并且透过通讯软体密切联繫,用科技为孩子找到学英文的真实情境,孩子每星期都很期待上英文课。台中市光德国中国文教师张文铭则把自己擅长的魔术结合国文教学,比如教到“五月雪”时,在课堂上利用水和报纸变出白雪纷飞的画面;也善用绘本、微影片等多元素材的连结,譬如《阿嬷的卫生纸》刻画出祖孙的亲情,透过情境的延伸,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连带班上的国文成绩也从倒数变成领先。
“老师要有足够的敏锐度,从生活或环境中去找素材,”曾在台北市湖山国小任教十几年、现任双溪国小总务主任的陈立伟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例如自然课教植物,会带孩子到校园去做观察,孩子刚开始很容易去摘、拔或撕扯枝叶,但后来课堂上透过以蜡笔拓印树干的纹路、观察树叶的顏色,感受到植物是活生生的……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生硬的知识,而会形成尊重生命的态度。
面向3:跨领域+生活化=创意思考解决问题
跨领域、生活化的统整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焦点,有助于孩子养成创意思考、沟通合作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题式教学就是一种跨领域的统整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创新样貌之一。台北市立士东国小校长连世骅说,未来的工作,有60%现在还没被发明,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培养孩子思考、表达,能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落实在课程上,他建议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设计更多的主题式教学。
“在主题式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体验探索、行动实践、省思发表,”连世骅说,体验探索,可让孩子用心思考、用眼观察,透过想像力跟思考力来完成任务。
在行动实践方面,孩子可以学习合作,透过团队力,完成作品;最后发表作品、彼此分享,孩子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点,也可以自我省思。
面向4: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新协作时代
4C能力与OECD 未来能力都非常强调沟通与合作,而在全球协作的大趋势之下,孩子确实也需要拥有比过往更好的沟通力与合作力。这样的能力,很难用传统方法教会孩子,而必须设计更多元的活动或方案,让孩子自然而然的习惯沟通与合作。
比如,新竹市光武国中的“法拉第少年”探索课程,不仅将该校的中辍率降到零,更吸引十多所学校前往取经。校长林茂成分享,孩子从过程中学到冒险、勇敢、合作的能力,以“单车环岛”为例,不仅要从组装一辆脚踏车学起,同时要到偏乡去交流,包括单车健诊、帮偏乡孩子上理化课,“因为知识是拿来用的,而能力是拿来帮助别人的。”
慢慢的,孩子就能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从而关注外在世界,“孩子有自信之后,就要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做点努力,”诺瓦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兼董事长苏伟馨说。
面向5:学校× 家庭=未来教育能量无限
“对未来教育的想像,绝对是奠基在每一天,老师、孩子、家长,这三方点滴绵密的互动与关爱,”台北市和平实验小学校长黄志顺说。
苏伟馨也认为,家庭教育也是未来教育的一大关键,在学校及教师的专业之外,父母的参与协力、共学成长很重要。但她强调,家长不宜过度介入学校的教育规划,毕竟“学校与家庭能够手牵手成为伙伴,教育才能达到一百分。”
而家长力量的发挥,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例如宜兰人文国中小善用家长的资源,在每周两次的多元课程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借重家长的专长或兴趣开班授课,写作、耕种、编织、音乐、戏剧、球类、品牌行销等等,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而当学校人力不足时,家长也会协助支援由学生自主成立的社团活动。又如荒野保护协会的亲子团,强调亲子共学、易子而教及混龄学习等创新特色,在全球中是独创的运作模式,称得上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典范。
慈心华德福教育高级中等学校创办人张纯淑说,要让孩子自在的成长,家庭不可以置身于外,学校也要有新的图像。当父母、老师、孩子,都能够重新看待来到眼前的一切事情,未来教育才有能量。
过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机器,未来的教育则要回归到人的本质,帮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连结。
未来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具备未来需要的核心能力。科技不断在颠覆学习的样貌,从前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现在弹指之间就能轻易获得,教育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具备未来需要的核心能力。
想要做到,关键在于教师。“不管教育部定或学校自订课程,最后都会是教师的自订课程,因为他们掌握了『课程』和『教学』两大核心技术,”李惠铭强调,教师是未来教育的灵魂人物,透过多元课程及创新教学,可以引导孩子定义未来,帮助更多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再兴小学校长杨珩说,未来教师不是直接教孩子创新的能力,而是教孩子具备想像力、有创造力,内化之后,去面对问题、面对生活、有解决的能力。当孩子有过成功经验之后,在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时,就能有勇气去接受、去改变,“最理想的状况是,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对自己有期许、有热情,认为『我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