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里的书香
读书于我是一种享受, 书店更是经常光顾的地方。
一
上高中的时候,每两周休两天,返校的那天,是最自由的,早早吃过午饭,搭车到县城,不着急去学校,背着书包,到处溜达逛街,书店便是每次必去的地方。小城的书店很多,大部分学生心目中最好的书店是卖教辅材料的友谊书店,我每次经过,那里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而我最常光顾的,却是小城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
小店紧挨着邮政局,虽然地处小城最繁华的街道,但由于门面小,招牌不显眼,不容易找的到,我也是偶然发现这间名叫“期刊大全”的小店。店里大概有十几平米的样子,一进店门就是一个柜台,柜台的玻璃橱内、小店的墙上,或摆或挂,都是各类期刊杂志,琳琅满目。那时正值年少,封闭住校的枯燥生活,只有拿一些家长老师眼中所谓的“闲书”来开阔眼界,充实课余。店主人是一对夫妻,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每次返校都要到小店里消磨一段时间,虽然看的多买的少,店主人却从未说过什么。
那时的我,对文学的兴趣浓厚,《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等杂志都是我的最爱,每每到店里捧住一本便孜孜不倦地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感人故事、平凡的奋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更加激发了我读书改变命运的豪情。
学生时代的我,家庭本不富裕,囊中羞涩是常有之事。虽然每次到店里店主人都言语和善,多有鼓励之词,但只看不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总是想方设法省下生活费,隔一段时间买上一本《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以此来维护我内心的自尊,也聊以报答店主人的善意。
日子总是匆匆,转眼高考临近,功课越发紧张,去小店感受书香的日子也少了。那时候的高考还是七月份,我记得,从考场出来,我没有与同学狂欢,而是一个人来到“期刊大全”,静静地读了一下午书。临走时,我发现还有两期《读者》没有读,就想买回去,可我摸遍衣兜,居然没有凑够七块钱。店主人看到我的窘态,笑了笑说,孩子,你拿回去看吧,什么时候方便把钱送来就行!我连忙鞠躬感谢,并将仅有的两块钱和几张学校的饭票递给店主人,保证尽快将钱补上。
接下来的日子,高考之后的狂欢,分数出来之后的沮丧,填报志愿的纠结,总之,每一件事好像都比去小店更重要。当我终于要离家远行,再次到小城,再次寻找那个飘满书香的小店,才发现,小店已经消失,那里已经化作一片废墟,不久的将来将是城市的商业区。
那个小店陪伴了我的整个高中,我不记得去过了多少次小店,不记得读过多少本书,只记得小店里浓浓的书香,只记得店主人善意的笑脸,只记得床头珍藏的每一本杂志,还有那至今也没有还上的书款。
二
大学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在小城经营一家书店,聊以糊口,也遂我多年心愿。
小店起名“尚书坊”,主营文学小说,杂志期刊,兼营教辅资料。我非常喜欢这种日子,可以随心所欲的徜徉于书籍的海洋,每天置身于书香之中,读书与工作同行,身心无比惬意。旁边有一所中学,每逢周末,三五成群的学生不时光临小店。看着他们,我好像透过时光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我在小店设置沙发和凳子,方便他们逗留读书,也与他们交流谈心,从不在意他们看的多买的少,知识不能以金钱衡量。
记得有一位高三的女生,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我的小店待上半天。我发现她每次都是一个人,就那么静静的读书,偶尔会拿出几块皱巴巴的零钱买一本杂志。从其他同学的口中,我得知她家在农村,父亲早亡,母亲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在学校里学习还算刻苦,但偏科严重,文史见长,而数理较差。
到了高三的下学期,我发现这个女生每周有三五天都到小店读书,并没有高考临近的紧迫。我不由纳闷,趁着一个午后,与她聊了起来。她告诉我,不打算参加高考了,即使考上大学,又要花一大笔钱,毕业之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工作养家,现在是想趁着机会,在你的店里多读几本书,将来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希望我不要嫌弃她。我说,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来读书,但你放弃高考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希望你高考前不要来小店了,辛苦读书这么多年,难道不应该去面对一次大考吗?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话伤了她的心,从那天以后,我好长时间也没有见过她。临近开学的前几天,我正在悠闲的读书,那位女生来到小店,依然静静的读书。临走时,买了几本杂志,告诉我,她过几天就要去上大学了,非常喜欢尚书坊的书香氛围,特意来告个别。我由衷地为她祝福,并送给她一张会员卡,欢迎常来。
我悠然自得的日子大约过了两年,随着结婚生子,工作的固定,小店最终盘给了他人。半年后,曾经的尚书坊就成为了一个五金店,我的小店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
三
读书是陪伴我成长的习惯,书香是浸入骨子里的味道,曾经盛满书香的小店成为了记忆深处最为美好的回忆。
如今,越来越多的书店正在接入互联网,线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小店踪迹难寻。其实,无论线上线下,满满书香,足以滋养精神,浩瀚书海,足以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