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刘鑫,但也别成为下一个陈世峰
写在开头的话:
昨天这篇文章发在我的大号推倒吧(ID:break_word)上面。留言区的民意让我很震惊,我料想到会有很多人反驳我的文章,但我没料想到,那么多人是没看完就反驳。
今天我想把一些话,写在前面。
1、我从没一句话说刘鑫不值得被谴责,只是提醒大家别忘了凶手。
2、凶手哪怕被抓哪怕已经被判刑,都不能代表他的恶不值得被讨论。
3、刘鑫也已经千夫所指,受到了惩罚,我们不还是在讨论她的恶吗?
4、谴责不应该以恶制恶,不应该用谎言对抗谎言。
5、本篇文章在写作之时,我只是不满于跟风煽动民意的公众号,而如今,我对民意产生了质疑。
6、很多民意,究竟是尊重生命的善良还是自以为是的道德,希望大家可以重新考虑。
7、蹭热点和追热点,是两个概念。写作目的和手法会有显著差异,谎言不应该用谎言来对抗
前几天早上看到东七门文章时,我立刻转发给了几个熟悉的朋友。
我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愤怒,和记忆中回溯而来的恐惧感。
你们有多少人在感情中被打过?
我有过。
你们有多少人经历过伴侣持刀相向?
我有过。
你们有谁见过歇斯底里失控到拿着点火器要烧房子的男友?
我有过。
我想和我同样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一定能够理解那种被恐惧支配的感觉,那种害怕,无奈,不知所措。
所幸我的前任们没有像陈世峰那样凶残,所幸他们不过是发泄情绪而非真的想伤害我,所幸我今天还能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
因为有了这种共情,我再次看到这个案件时(我指的是案件发生后),我是格外愤怒的,我的愤怒是对刘鑫的,是对陈世峰的,是对这个血淋淋的案子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愤怒开始转移了。
在东七门发文之后的两天内,各大公众号开始争相更风,从标题到内容全都直指刘鑫,以咪蒙的一篇《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达到了高潮。
大家的愤怒成功的被聚集到了刘鑫的身上,而暂时性忘掉了制造这个惨案的凶手本人。
我认真地看了那些关于谴责刘鑫的文章,所有的文章如出一辙,谴责她不开门的冷漠和可能故意反锁门的恶毒,谴责她和家人事后不当的言行,谴责她做头发换头像,谴责她那天穿了一条红裤子和用手整理了头发。
(本来这里朋友帮我放了刘鑫的自拍,但我最终还是决定删掉)
前两者我可以理解,后两者是真的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写手的直觉告诉我,他们在刻意地引导并点燃公众的情绪:把原本相互独立的事情强行赋予联系,把对事件的愤怒转化为对个人的愤怒。
毕竟后者更有目标性,所以更为尖锐。
你说她做头发换头像冷漠都还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虽然我不接受用这个原因去骂她,可是她穿红裤子和头发可能真的只是无心之举和下意识的动作。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刘鑫哪怕哪天一身黑色,想骂她一样找得到理由。
为什么?
因为她之前已经做了足够背负道德枷锁的错事,所以不论她后续做什么,都可以被大众拿来指摘。
可我并不想为刘鑫开脱,她就是做错了,她就是应该承受一些道德上的谴责。可是,千错万错的她,不应该成为公众号们获取流量的工具。
公愤即流量,每一个自媒体人都深谙于此。
这就是为什么前两天铺天盖地的都是骂刘鑫和让她去死的文章。尖锐的又恶毒的话语是愤怒最好的催化剂,他们利用大家的愤怒疯狂地收割流量,而忘却了自媒体大号本身的职责——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更令我觉得可怕又讽刺的事情是,口口声声说着心疼生命逝去的写手们,并不惮于使用“恨不得杀了她” “刘鑫该死” 之类的具有强烈暴力倾向和蔑视生命的煽动性词语。
我对于此的愤怒,不亚于事件本身给我带来的愤怒。
所谓的善良,不过是公众号的幌子罢了。
他们看到江歌案子这样一个大热点,就像秃鹰看到腐肉一样,疯狂地扑上去撕咬,哪还顾得上许多。什么词最能点燃情绪就把什么词堆砌上去,后续带来的不当影响?他们大概从来没有考虑过。
可是无论你从什么角度,什么立意去写,保持对生命本身的尊重,难道不应该是最起码的准则吗?
恕我直言,此举在我眼里的冷漠程度跟刘鑫穿红裤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一个是有意,一个很大可能性是无意。
我从来不相信性本善,我更坚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恶的种子,只是发芽与否的区别。那些锐利的言辞是多好的肥料啊!
我真的怕,长期浸淫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人们,心里会生出第二个,第三个陈世峰。
因为能体会到被恶欺凌的痛,所以由衷地希望,这个世界的戾气可以少一点,再少一点。毕竟除了恶语相向,审判还有很多种方式。
希望我们所有人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不要把自己愤怒扭曲成另一把杀人的刀。
舆论持续发酵,慢慢地,新的论调浮现了出来。从谴责刘鑫,到了谴责咪蒙,另一批公众号们粉墨登场。这批公众号的论调,和我前文所写的类似,无外乎是谴责咪蒙用公愤获取个人利益——流量。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新京报对于此的评论:
这几天的评论中,每个人都以义正严辞自居,或指责刘鑫、或痛斥“咪蒙”、或反思“网络暴力”,而最讽刺也最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指责与痛斥本身,也正在被收编为“咪蒙模式”的一部分:立场与咪蒙类似的公号,用词之暴烈与偏激,与咪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他们并非自媒体界的天字号流量,才没有成为众矢之的——换句话说,这些人只是想用“咪蒙模式”而不得;立场截然相反的评论,则占据精英立场,指责网络的民粹化,而这反思本身却如同他们指责的对象一样简单粗暴,然后同样将这些“清流之声”变现为自身流量影响力的砝码。
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为了指责而指责,若是细细看来,有几篇文章在真的深入分析?
正如新京报而言,这不过是“咪蒙模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咪蒙本身自带流量,只要是在题目中批判她可以轻而易举的到达另一个流量高峰。一样目的性明确的写作,谁又有资格指责谁呢?
当人们被愤怒裹挟,当人们变成了情绪的奴隶,有几个人还有耐心去认真写认真去读呢?
媒体永远最了解大众的痛点,很多传播类的学科更是辅以心理学作为基础课程,但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概念:Media ehics.
在这一场舆论的战争中,人们的视线几度转移,可偏偏迟迟没有转移到凶手身上来。
假设刘鑫开了门,后果会是什么?她救的了刘鑫吗?
我想并不能。如果刘鑫如江歌一样善良,那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案件,大概只会是两个年轻的生命都消失在刘鑫的刀下,最好的结果可能也不过是一死一伤。
所以说,这件事情中,最值得谴责的,最罪无可赦的,是凶手陈世峰啊!你们把对刘鑫的愤怒,分一点给陈世峰吧!谴责刘鑫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悲剧的源头究竟是谁!
所幸在今天,我看到了人民网和新华社这样的报道
原来对官媒嗤之以鼻的我,这一次却被他们的公允所折服。
此文从司法角度介绍了制裁陈世峰的另一种可能,值得一读。
此外,作为一个留学生,不得不说这种暴力型案件真的很常见:
2013年九月,UIUC博士次永飞杀害了同样来自大陆的前女友黄梦晨;
2014年九月,在爱荷华读书的女生邵童被男友李向南杀死并且藏尸。李犯案后潜逃回国;
2016年八月,留英女生毕熙熙在寓所被同居男友殴打致死;
2016年十一月,留学日本的江歌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
2017年六月,章莹颖案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证实她死于嫌犯Christensen有计划的绑架杀人。
(上述案例合集 摘自公众号:彬彬有礼)
除了这些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刑事案件,那些渗透在留学生们日常中的暴力同样带来了许多伤害。
下一篇文章我会详细跟大家聊一下暴力型人格的成因,特点,防治以及留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自我保护知识。这是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保护好自己,让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我想这才是告慰善良的江歌最好的方式。
我真的希望,
恶之花不要再蔓延于这个世界。
戾气可以少一点,
再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