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蒙”,请给我5分钟的时间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开心宝贝开心爹

     阅读更多好文,请查看阅读原文哦~!

正文共:1318 字 8 图,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今天的关键词“启蒙”

1784年9月30日,在哥尼斯堡的某个房子里,康德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什么是启蒙》。文章很短,哪怕逐字逐句地品读,也花不了半个小时。

 

“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走出。受监护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的状态。如果这种受监护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无需他人指导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则它就是咎由自取的。因此,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格言。”

康德认为,启蒙所需的,不仅是理智,更是运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人们缺乏这些决心和勇气,原因不难理解:受监护状态实在是太舒服了。

“如果我有一本书代替我拥有理智,有一位牧师代替我拥有良知,有一位医生代替我评判饮食起居,如此等等,那么,我就甚至不需要自己操劳。只要我能够付账,我就没有必要去思维;其他人会代替我承担这种费劲的工作。”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走出这种舒服的状态呢?为什么人是懒惰或怯懦的呢?

而且,为什么有些人能走出舒适区,成为敢于思考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人能摆脱这种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呢?康德自己是如何从一个不成熟的孩童,成长为千古留名的思想家呢?

这些问题,我们稍后再思考,先回到康德的这篇文章。如果康德生活在今天,这个更自由的二十一世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他会发现自己200多年前写的文章,只需要经过小部分改动,即可再次向全体公众发表。

如果我有一位意见领袖代替我拥有理智,有一类宗教思想代替我拥有良知,有一套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观代替我评判生活方式,如此等等,那么,我就甚至不需要自己操劳。只要我能付账,我就没有必要去思维;其他人会代替我承担这种费劲的工作。

康德明白,启蒙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场革命绝不会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公众只能逐渐地达到启蒙。儿童需要许多年的教育才能长成大人。一些大人也需要许多年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智的成熟。




总结

1.康德认为,启蒙就是鼓起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来思考,而不是时刻依赖他人的指导。

2.启蒙是程度化的,人们会在一生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和宝贵的知识信息,变得越来越擅长理性思考。

3.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比十八世纪的康德的学习条件要优越许多,但学习的代价也高了许多了,因为诱惑太多了。

4.降低学习机会成本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把自己投放在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里。那里诱惑更少,我们更能静下心来完成那些对自己长远发展更有帮助的学习或工作任务。

5.我眼中的启蒙,就像是给一个人的头脑里安装更多优质思维软件,更多跨学科的知识点和理论模型,更多思维的工具。

 


更多思维方法,意识模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们也会在课程版块推出各种课程引导家长和孩子的思维意识。

教育孩子是需要耐心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偷懒,但是在孩子的问题上绝对不可以。

没有任何借口,请真正的把孩子放在心上。

性格改变命运,意识成就未来。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CN爱宝贝"

搜索公众订阅号 CnIbb_

每天10分钟,帮你切实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