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等好事
行走在美丽的婺源乡村,放眼一望都是经典,随手一摸皆是文化。婺源的建筑大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筑,外表平淡,内里却惊涛骇浪。李坑村沿河蜿蜒逶迤,景色宜人,黄岭村依山就势,叠房架屋,古江湾石板窄巷,迂回曲折,还有石雕,砖雕,木雕的品种多,浮雕,空镂,半壁镂的手法齐,四大名著的故事更是故事周全。建筑命名也是很有学问,资政第,大夫第,进士第,孝母堂,礼耕堂,百忍堂,每块牌子浸润着浓厚的书卷气,书写情感,指明用途,寄托期待。
第一等好事若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便是凝固的音乐,是更实用的艺术。婺源的古代民居便是艺术殿堂的瑰宝。甫一进门,客厅前便有精致的天井,承接天地,采光纳风,滋润着闺中女子。天井中置大缸一口,可接雨水,可入财气,方便家人洗漱。客厅上方摆放春台。供奉祖先,保佑后人,正下方放一张八仙桌,桌子两边,周周正正摆上两张太师椅,对内是高堂之座位,对外则主宾对坐,然后随行人员按顺序落座,一招一式,皆求规矩,规矩有序,儒雅的家风体现尽致。立柱上的浮雕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多为家训,礼义廉耻,尊老爱幼,勤劳耕读等等。如,“先圣格言为宝玉,祖宗遗训抵万金”比较突出。 我最关注的是下面这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幅对联看似易懂,信手拈来,其实非常凝练。《易经》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像大地那样包容才能承载万物。而此对联用无非,只是这样的唯一字眼,强调了积善与读书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一个家族的星火传承和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可见,积善与读书都是厚德的重要内容,而读书则是善中之善。
第一等好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古老的训诫好似在耳边回想,从林海深处飘来,从悠远的历史传来,装点了婺源的村落。“江湾人家”古宅墙上的牌子道明来由:清乾隆年间,江姓商人买下了藤家老屋,晨出耕,晚归读,兼经商,于是江家世代才人辈出,皆因读书之故也。读书,教会他们经商,教会他们为官,教会他们闯世界,因而江家人都愿意成为“商贾兼农耕的诗书人家”。
第一等好事庆源古村,詹天佑的后人也在吟诵这幅对联,一群古建筑和一颗巨大的千年银杏天然摆成大船图案,寓意古村正扬帆起航。作为大船风帆的乔木里神树,高达三十米,浓密的树叶有如高原上的经幡,在风中哗哗飘响,日复一日述说着古村千年之事,以及这里走出的大批硕学鸿儒。晓起古村的“振徳堂”更愿意阐释这副对联,厅堂高轩阔大,围屋回廊九曲,古朴恢弘,气宇轩昂。厅堂的几面墙壁贴满了汪家祖孙三代名流的介绍:爷爷汪莲石,自幼刻苦攻读,青年时,散文,诗词,八股皆达到上乘水平,后走出大山,定居大上海以行医为业,成了“经方派”一代名医。长子汪禹臣为上海滩帮会名流。长孙汪英宾曾就读宝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或新闻学硕士,其毕业论文被称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之作。
婺源的先人,远见卓识,堪称哲人,他们一语中的道出修身做人的金科玉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实用且令人玩味。读书便是行善,行善更念读书。
第一等好事其实,何止婺源的古村落,中华大地,天南海北,如此诗书传家,耕读商贾,名流辈出的村落何其多也!这些村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那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扇墙都纂刻着文字,叙说着故事,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鲜活源头,是每个家族繁衍传世的至尚之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