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风,在路上
明天是风,在路上
——读卡尔·桑德保的《风在路上》
《风在路上》/卡尔·桑德保[美国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我等待过明天
它从不到来。
海岸上被冲洗的沙滩
我们温存地待它,在上面写下
我们的名字。
沙滩消失了,露出来了,
没有明天,没有昨天。
一切在当下。
我听过女高音歌手在大教堂
高声低声吟唱光的颂歌。
我听过孤独的拉手风琴的人
高声低声奏响千变万化。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明天是风,在路上。
“海岸上被冲洗的沙滩……沙滩消失了,露出来了”“我等待过明天/它从不到来/一切在当下。”
打动我的,其实是“一切在当下”——没有明天、没有昨天,一切在当下。
我一度把“此时、当下”作为博客的介绍文字。
在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里,有一个小辑,名称叫“当下”,并这样说明:是此时,是当下,//是刚过去的瞬间。//是误解。
“是误解”,虽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也是真切而刻骨的认识。——话一说口,就是误解。
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解释了大半交易行为、现象和结果。经典的二手车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都是误解。
文学上,“他人即地狱”成为了哲学。萨特的这句话本身,以及他后来的说明,也都是误解。
只是,年龄增加,误解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
——以上,都是当下,都是刚过去的瞬间。
一切在当下。
少年情怀总是诗——我这样理解:少时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是诗的过程。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神喻,当然是哲学的,也是诗的。
以自己有限的经历而言,认识自己,离不开“一切在当下”的觉醒和意识。
若干的现诗,我们看到的终极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感受,并记录了“当下”。
今天,我反复读的另一诗,牛庆国的《秋日即景》:“东山上娶亲/西山上埋人/山谷里走着赶集的乡亲//这是在秋天/谷物的乳汁 漫过山冈/忽然一杆唢呐 朝天吹响/吹响头顶的几只小鸟/像玻璃刀子 划出今天的暗伤//这是在傍晚/西山是太阳 东山是月亮/一个人坐在场边的碌碡上/抖了抖肩上的那件黑衣裳”
从诗意的呈现来看,第二节结束,“像玻璃刀子 划出今天的暗伤”之后就该画句号。但诗人还是写了第三节,写了“这是在”,并且把第三节写出了顺口溜的感觉,为什么?
我理解,是因为给予诗人诗意的发现,是“一个人坐在场边的碌碡上”的当下。当下的存在感。
没有了存在感,一切就是没有了依存,一切就成了虚无。还能谈什么呢。
有误解的存在,总比不被误解的虚无强。
所以,是“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而明天“明天是风,在路上。”是因为有了当下的立足、立场、立意。
说到这里,真应了梁大侠的“中年心事浓如酒”。只想一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