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你的文字,一定有你的故事想法

关于学习,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局限

2016-06-19  本文已影响220人  a65695b1b81e

自从有了双十一这个节日以后,每年的那一天几乎都成为了我的购书日。比如第一年买了白落梅和安意如的全套书籍,整整一箱子呢,正版并且便宜。第二年买了一些零散的书籍。第三年,也就是去年,买了好多本萧红的书及部分安妮主编的书籍。可是累计到现在,我也并没有将它们一一读完。买书对我们的意义吧,也许就是爱好和学习。

我有一些认识的朋友,很喜欢买书,简直就把买书当做是追星一样,比如她很喜欢某个作家,就真的会收集那个作家的全套书籍,以及后期重新出版的精装书籍。她把它们完好的保存在精美的柜子里面,当做收藏品一样将它们保管起来。

后来我问她,这些书你都看完了吗?她说没有。

以前我家里没有书架,我就把我买的那些书籍堆在书桌上或者藏在柜子里,大学毕业以后书确实太多了,于是我买了一个书架,整理的时候,竟然放满了整个书架。而我也发现,这些书籍当中,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书籍我竟然都没有看过。

是的,有时候买书和看书真的是两回事儿。看书和学习,也是两回事儿。

而工作以后,我依然会买我感兴趣的书籍,但是看得缓慢而无效。看书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如果真的想要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价值,那花必须得阅读和大量时间去思考或者做读书笔记。

我们一天24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和正常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最多也只有8小时,而这8小时不包括路上耽搁的时间、加班时间及吃饭买菜等闲散时间。通常就剩下睡前的那么一两个小时。

如果用这样的时间分配来算的话,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可翻阅书籍的时间的。

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如此,每天有这样闲散的时间,我并没有把它花在看书这件事上。即便是有,也没有把它当做一个习惯坚持下去。

的确,如果连这样宝贵的时间都被懒惰夺取了,没了学习的时间,那该怎么进步呢?

当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学习已经变成了一件终身行进的事情,这是必然的。

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惊人的变化,就是学习渠道和方式的变化。

比如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一直认为获取知识来源一定是通过阅读,而且必须是那种纸质书籍的阅读而得来的。

一个星期以前,我开始听罗辑思维,我上班边画图边听,下班走路都在听,每听完一节课都觉得受益匪浅,获益良多。课程的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大多都跟经济历史企业职场有关。

也正因为听了这些内容,也许它潜意识里在循序渐进的增强我的思维方式,我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方式,而我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就变了,例如我现在翻阅纸质书籍的时间变少了,但获取知识内容的方式早就被手机里的APP取代了,我的确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看我看我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及微博。每天更新我企鹅号的内容一样在边输入又边输出。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一样可以截取更多内容。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另外8小时》书中讲的就是通过那些方法来运用余下的8个小时。

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莱恩的全职社工,他有两份兼职,他每天光是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就是2个小时,当他下班回家时已经精疲力尽了,没有任何力气从事休闲活动享受人生了。他每周工作60个小时,周末都要待命,这样工作30年,等待领导退休或者死亡,他才有机会升值加薪。

他觉得他应该做点儿什么了,他决定要重新拿回自己的掌控权。他把中心放在自己的优势和技能之上,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深度学习,半年以后,他几乎不需要那份全职社工工作,收入更是比之之前翻了倍。

这也是现在很多实现财政自由的大神们提及的如何利用爱好来赚钱。

我写这些文字的基本意义其实就是想说,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太多了,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意识所局限,如果没有太多时间翻阅纸质书籍,可以通过自己所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微博及自媒体平台学习,也可以通过听课、视频的方式学习。

但我们获取知识所运用的方式也一定会有局限,而纸质书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它是可以触摸及观看的,更容易让大脑产生思考和记忆。像安妮说的那样,在这个网络开放的年代,纸质书籍的存在和价值永远是电子读物无法超越的。

学习无止境。周末,祝各位安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