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教育
这是第二次在银都小学聆听银小的课程汇报,在参加前,我就想:今天的内容会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一样,我想我还是愿意再听一遍,如果不一样,我就能见识到更多样的银小了。我很期待!
同样的管乐团,不一样的“情”
还是帅气的李老师指挥管乐团献上美妙的管乐合奏,但是曲目变了,是两首改编的中国民族歌曲;指挥李老师的话语变了,他说:“我喜欢音乐,我希望每一个银小的孩子都能在小学接受优质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我看到的“德育”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老师对“音乐”爱的传递。这样的情怀,在银小有很多,屏幕上呈现的每一位银小老师不仅拥有学科老师的身份,更有至少一样特长傍身。我在想,这背后支持的是“热爱生活”的老师更有“人文”的关爱吧。
同样的课程,不一样的“续”
今天文校讲的课程是基于怎样的理念,基于怎样的教育追求在做,与上一次相比,我更加明白背后的价值追求。学校的德育课程是这次交流的重点,但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德育课程的建设是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体系之下,文化相同,理念相同,价值追求相同,思路构建也相同。用专家的话说,这是“可持续的双向建构”。按照这样的理念与思路,学科或老师们构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也有样可学。让我们这些看客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一个家族的。
成都娃的班级特色课程,我是第二次看。前部分内容一样,后部分内容发生了改变。家长不在了,增加了学生更多的创意作品。我相信,这是老师故意而为之。学生儿歌中体现出的德育,如垃圾分类、排队等,变得生动活泼,德育可以不用那么严肃。
同样的标语,不一样的“育”
参加后半部分课堂观摩时,我们要从走廊经过。无意间与同事看到贴在墙上的标语,我们发现,字并不大,显得有些小巧;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标语的位置没有挂得很高,在我们大人腰以上的位置。为什么这样呢?是挂不高吗?细心地同事说,这样的高度正好适合孩子。我们共同感叹,什么呢眼中有孩子啊,细节处能做到的,才是真正的“有”。标语的小巧使我想到我看到以5楼的植物,没有特别大的,都是在窗台以下的高度;想到银小人的精神面貌,他们服装统一,着装规范,看到的孩子都主动向老师问好等;我们经过的教室,无论是功能室还是教室,都相当干净,包括办公室都小巧整洁。这种由内散发出来的“和谐”“友好”,不正是德育最好的诠释吗?
本次文校给我们的思考任务是“聚焦学校办学理念,系统构建学校课程”,我想到的有:课程理念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根据学生与老师的发展,适时调整;课程的方向一旦确定要持续构建与细化;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与老师而进行;课程不仅要重视顶层构建,更要注重细节落实。教育没有小事,课程何来大小。
西南大学范教授说,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