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十四课 《汉书》与汉代历史散文(笔记)
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汉书》与汉代历史散文
一,汉代的历史散文包括《史记》、《汉书》等。
1.《史记》是司马迁一人完成的,而《汉书》则是班固在东平王刘昌的幕府中开始写作,最终完成了整本书。《汉书》沿袭了《史记》的体例,但内容有所改变,如将世家改为列传。
《汉书》所记载的内容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历史。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近八十万字。
汉书对西汉时期的荒暴进行了披露,对仁爱仁惠爱民的统治者也进行了歌颂。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2.汉代还有杂史杂传,从《汉书》开始,中国的“正史”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这也是中国信史著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汉代,能重视并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及《史记》传记文学传统的,是那些杂史杂传。
杂史杂传的作者写作的目的主要并不是为了修史,而是借史的形式,向读者炫鬻奇闻逸事,比起先秦史传作品和《史记》来,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
而《史记》创作的成功,更为杂史杂传提供了各种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在汉代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记东南地区吴越两国兴亡史;赵晔的《吴越春秋》,以复仇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过程。
汉代的杂史杂传比汉代的传记散文更多了想象和虚构,结构复杂,辞藻繁艳,虽还采用的是“史”的形式,但其艺术特征已近于小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主要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
志怪小说。这一类小说主要产生于魏晋时期,当时国家长期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玄、佛、道兴起,信神信佛成为一时风尚。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应运而生,内容驳杂,神怪迷信的内容固然不少,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重要的作品有干宝的《搜神记》、张华的《博物志》等。
志人小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以记录人物的轶闻琐事为主。其中集大成者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逸闻琐事和玄虚清谈,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人,描写了魏晋名士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还受到了《古镜记》《补江总白圆传》等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
二,《汉书》的历史地位和成书过程。
《汉书》与《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但内容有所改变。班固的父亲班彪在看了史记后,开始续写汉书,后来班固也参与了写作。汉书历时20多年才完成,地位虽然不如史记,但依然是一颗闪耀的明珠。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三,西汉时期的历史与汉书的思想
《汉书》的历史地位和思想特点。1.《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从西汉到王莽时期,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司马迁的思想影响了《史记》,而班固在编写《汉书》时,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新儒学。3.《汉书》还体现了唯心主义天命论和封建正统思想,强调君权神兽、军权、人寿等观念。
4.班固撰写《汉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汉王朝是正统,因此将《汉书》单独拎出来,突出汉王朝的地位。
5.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与评价标准
汉朝在三皇五帝时期,尧舜禹等三皇五帝的统治,通过阴阳五行推断得出汉朝。
司马迁的史记通史将汉王朝放在各代王朝之后,突出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班固的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他重新评价人物,认为司马迁的评价标准有失偏颇。班固认为追求财富是错误的,追求义气最重要,而司马迁则认可游侠行为,但班固不认可。
6.汉书的优点与缺点
《汉书》喜欢使用古字语言,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汉书》详细记载了各种人物的事迹,对西汉统治者的荒谬残暴进行了披露,对仁爱仁惠的统治者进行了歌颂。《汉书》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苏武传》等。除了《汉书》和《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之外,还有一些奇特的书籍,如《西京杂记》等。
7.汉代杂史的起源与特点
杂史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是国羽和战国策等文献中的内容。它以野史、原始、小说等形式记录了帝王之事和奇怪人物的独特故事。由于其内容灵活、自由,吸引了许多文人创作,如《左传》、《晏子春秋》等。这些杂史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人的创作素材。
8.《吴越春秋》与《越绝书》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著,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
相同点:
都记载了春秋末吴越争霸,都在记录基本史实之外还虚构了故事,都是正史体例,都有浓厚儒道思想。
不同点:
《吴越春秋》
1,内吴外越(内,即“亲近”,外,即“疏远”)
2,前后关联成篇
3,集中叙述吴越争霸
4,以人物为中心,典型纪传体
5,主要是叙述,极少议论,小说化,更有文学价值
《越绝书》
1,贬吴扬越(与《吴越春秋》相反)
2,各篇独立
3,除了叙述吴越争霸,还有地理、占气
4,记言体
5,杂史性质,议论多余叙述
四,《诗经》版本与早期小说的演化过程
《诗经》的三个版本:三家诗、四家诗、《毛诗》。
《诗经》的编纂不易,流传更不易。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无力开展“采诗”的工程,《诗经》的编辑也就到此为止,更糟糕的是《诗经》在秦朝历经战火的焚烧而一度失传。幸好当时的学者们尚且保留了对《诗经》的记忆,于是在西汉出现了三种版本的《诗经》。有的以其传者的国籍来命名,如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还有的以其传者的姓氏命名,如燕人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合称为三家诗,因为它们都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派。
《诗经》的流传:三家诗、四家诗、《毛诗》
听文章
04:59
播放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传统文化发微
《诗经》这个名称是从西汉开始人们的尊称,而在此之前,它单名一个《诗》字,或者再加上一个大概的篇目,叫做《诗三百》。其实《诗经》一共305首,后人把311首唐诗选集统称为《唐诗三百首》就是有样学样。
《诗经》记录的时间跨度很大,题材很广,囊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而与此同时西方鼎鼎大名的《荷马史诗》,不过才记录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约200年的希腊历史。如此一比较,若将《诗经》称为周朝史诗,一点也不过分。
《诗经》的编纂不易,流传更不易。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无力开展“采诗”的工程,《诗经》的编辑也就到此为止,更糟糕的是《诗经》在秦朝历经战火的焚烧而一度失传。幸好当时的学者们尚且保留了对《诗经》的记忆,于是在西汉出现了三种版本的《诗经》。有的以其传者的国籍来命名,如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还有的以其传者的姓氏命名,如燕人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合称为三家诗,因为它们都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派。
在那个文化一片荒凉的西汉初年,这三家生逢其时,都被立为官学。不难想象,这三家学派必然也是门派森严,家法严格,而且相互较劲儿,一定要争个高下。可是当毛亨的《毛诗正义》(也就是《毛诗》)出现后,这三家就开始同仇敌忾,一起反对《毛诗》。这四家合起来就是四家诗。
一开始《毛诗》并未列入官学,只是在民间流行,后来被刘歆归入古文经学派。《毛诗》首次列入官学,是在王莽掌权的时候。王莽本人“信而好古”,再加上刘歆的推波助澜,整个掀起一股复古之风,包括《毛诗》在内的古文经学终于列入了官学。
真正让《毛诗》大放光彩的是一代经学大师郑玄的功劳,而这时已是东汉末年。就是在郑玄注解《毛诗》后,《毛诗》身价倍增成为显学,盖过了三家诗风头。此后三家诗逐渐衰落,最后相继亡佚,到如今只有韩婴的《韩诗外传》流转了下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从当年郑玄注解的《毛诗》来的。
五,古代中国历史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蜀国的国王名字,如蚕虫和渔夫,以及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
2.汉武帝求贤的故事,以及西王母等仙人的事迹,这些都是小说的元素。
3.志怪小说和杂史传的起源,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